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彭新东  李婷婷  常飞  尤卫红 《高原气象》2010,29(6):1386-1396
利用CIP(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特征线半拉格朗日解法对平面一维和二维浅水波方程的重力波和普通经纬度网格下的球面浅水波模式进行了数值求解试验,给出了CIP特征线法的数值结果和对应大时间步长积分的对比。结果显示,一维CIP特征线法对重力波的位相、振幅和传播有很好的描述,对于不同时间步长都显示出计算稳定的特性。空间分离的二维特征线法是多维问题计算中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平面和球面二维问题的数值结果中都得到了CIP特征线法稳定的计算和良好的波动传播结果,在浅水波方程中可以克服半隐式算法在高分辨率时的大量运算,并有望成为处理重力波的替代算法。  相似文献   
12.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框架为基础,基于稻田同自然湿地产甲烷底物、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过程之间的差异,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利用三江平原淡水沼泽和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甲烷排放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三江平原沼泽甲烷排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但是在若尔盖高原模拟效果欠佳;模拟和观测的甲烷排放季节总量在两地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n=7,显著性水平p0.001);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模型效率分别为14.1%,-6.7%和0.95。  相似文献   
13.
对甲烷湿地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进行灵敏度分析表明,环境驱动因素——温度和地表水深是影响甲烷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地表水深对季节性积水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灵敏度大于常年积水沼泽。模型对植物和土壤输入参数的灵敏度响应依次为Wmax(地上生物量最大值)FR(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占植物总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fV(植被类型系数)TAmax(植物从生长初期到最大地上生物量所需有效积温)ρ(容量),OM(土壤有积质含量)SAND(土壤砂粒含量)。以经验水位模型驱动CH4MODwetland,模拟三江平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沼泽(1950年代~2000年代),以及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和乌拉苔草沼泽(1960年代~2000年代)多年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年代际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但气候变暖使得降水量基本相同的年代甲烷排放通量增加: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沼泽(1980年代~2000年代比1950年代~1970年代模拟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9.5%和8.3%;若尔盖高原乌拉苔草沼泽和木里苔草沼泽(1990年代~2000年代比1960年代~1970年代)分别增加了6.0%和5.5%。该结论能够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λ-f域加权抛物Radon变换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地震处理技术都要求地震数据具备完整性和规则性,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地震勘探所采集到的资料普遍存在数据缺失,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重建.本文在传统Radon变换重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λ-f域加权抛物Radon变换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通过引入新变量λ,消除了Radon变换算子对频率的依赖,使得Radon变换算子及算子的逆只需计算一次,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在λ-f域抛物Radon变换迭代计算过程中引入变化的权系数,更好地实现了λ-f域的能量聚焦.理论模型及实际数据试算表明,文中方法对地震数据重建精度较高,单道对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 年和2008 年两期Landsat TM 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 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2000-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 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 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6.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世代  李婷婷 《地理科学》2011,31(3):309-315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市级和县级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求,以GIS技术为支撑,开发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管理系统;详述该系统的监测监控、预报产品集成、海洋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服务、风暴潮综合研判、风暴潮漫滩漫堤三维模拟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服务6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3-2017年江苏省测震台网记录的49个ML ≥ 2.0地震事件,采用HypoSat、Hyp2000、LocSat定位法,对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与Hyp2000、LocSat方法相比,HypoSat方法对网内、网缘和网外地震定位结果均较好,是目前理想的地震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断层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与关键,准确合理的断层识别关系到构造图的精度,同时控制着油田的注采关系,对油气开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油田对断层解释精度需求的日益提高,单纯通过人工解释难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因此多种断层识别和解释方法应运而生.本文调研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对多种断层识别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将常用的断层识别技术划分为四类,即:常规识别方法、地震属性识别方法、自动追踪解释方法和图像处理识别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断层识别方法,如相干体技术、曲率属性识别技术、方差体技术、蚂蚁追踪技术以及边缘检测技术.对每种方法的基础原理、发展历程、适用性、优缺点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他学者进行断层识别方法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断层识别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展望:寻找新的对断层具有明显响应的地震属性;针对不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下断层识别技术的应用;基于叠前地震数据的断层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0.
岩石类型中的孔喉特征对储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孔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孔、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岩性中孔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