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地质学   53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老君庙变质岩 ,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构成 ,其上残存含前泥盆纪床板珊瑚和海百合茎化石的大理岩。对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的4 0 Ar/ 39Ar定年 ,获得了(4 6 1.5± 0 .2 )Ma的坪年龄和 (4 6 2 .0± 4 .1)Ma等时线年龄 ,表明该变质岩的变质时代不晚于中奥陶世晚期 ,准噶尔盆地东部具有前晚奥陶世的陆壳基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推测准噶尔盆地的基底主体是古生代期间的陆块。  相似文献   
12.
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东海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在折返过程中,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的韧性变形发生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下,晚期的脆韧性变形发生在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下。两期构造变形的运动矢量都表现为上盘向南东的运动。对被超高压变质岩构造掩覆的海州磷矿角闪岩相白云斜长片岩中白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的218.0±2.9 Ma的坪年龄和219.8 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早期的角闪岩相变质变形事件发生在约220 Ma。对在第二期构造变形滑脱面上定向生长的角闪石~(40)Ar/~(39)Ar定年,获得了坪年龄为213.1±0.3 Ma,等时线年龄为213.4±4.1Ma,表明了晚期变形事件的可能时代;对在滑脱面附近生长的伟晶黑云母和伟晶钾长石的~(40)Ar/~(39)Ar定年,获得了黑云母的坪年龄为203.4±0.3 Ma和203.6±0.4 Ma,等时线年龄为204.0±2.0 Ma和200.6±3.1Ma;伟晶钾长石的坪年龄为204.8±2.2 Ma,等时线年龄为204.0±5.0 Ma,表明该区这些岩石直到侏罗纪初才冷却到黑云母和钾长石的K-Ar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结合前人关于该区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240Ma的年代学资料,推测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在240 Ma到220 Ma期间以3~4 km/Ma的折返速率从地幔(地表以下约80~100 km深处)折返到地壳中下部(约20~30 km深处),220 Ma到213  相似文献   
13.
李春昱先生与中国地质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9):829-838
2004年5月8日,是李春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回顾李春昱先生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和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不仅是对先生的缅怀,而且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洪山地区原“莲沱组”时代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2,21(8):579-583
根据野外观察,出露在襄樊-广济断裂带南侧大洪山地区绿林(厂河)镇一带主要由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原"震旦纪莲沱组",呈向南缓倾斜、倾角40°左右的单斜岩层产出,顶部与震旦纪陡山沱组之间以一条向南倾斜的逆断层为界,底部与下伏花山群之间为高角度不整合而不是微角度不整合;下伏前震旦纪(?)花山群和构造上覆的震旦系一下三叠统共同卷入了与扬子地块盖层岩系构造变形类似的向南的叠瓦构造和向南的倒转褶皱.通过组成与构造变形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套地层可能不是震旦系而是中生代红层一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12):12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6日上午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李春昱院士的生前同事、学生和家属代表共计50多人出席。座谈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耿元生研究员主持,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炎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王鸿祯、肖序常、任纪舜和李廷栋,李春昱院士的家属代表廖复疆和李春昱院士…  相似文献   
17.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12):i001
2004年3月30日和2004年5月8日分别是黄汲清院士和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日。为了缅怀两位前辈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和严谨学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04年11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黄汲清院士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壳中的构造变形是已有岩石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空间位置变化的产物,因而是资源勘查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现象。然而,地壳中的构造变形能否像岩石及岩石组合一样,也可以为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重建提供约束,在已有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论述。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在系统研究了全球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形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同时形成的、具有不同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的各种构造变形的集合,并根据其产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将其划分为11种类型。基于这一认识,在系统收集研究了中国大陆已有构造变形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的14个变形系统,探讨了中国大陆构造分区和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根据与全球典型变形系统的对比,基于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主要变形系统的时空分布,笔者提出:(1)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系统的成因主要与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有关;(2)中国东部海域可能隐伏有中生代晚期弧陆碰撞带;(3)中国东部白垩纪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类似于现今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4)秦岭山脉南北两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挤压构造变形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缘碰撞的远程响应;(5)敦煌—阿拉善地块在早古生代期间是中国大陆独立的第四大古陆块体;(6)西准噶尔和西天山北部属于哈萨克斯坦古板块北部增生边缘,准噶尔—吐哈盆地基底及其以北的东准噶尔和阿尔泰山属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古生代增生边缘;(7)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东侧的原黑龙江群是大兴安岭地区西伯利亚古陆古生代增生边缘的向东延伸,不是侏罗纪增生杂岩或早古生代碰撞带的残片;(8)中国北方及邻区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碰撞造山。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变形系统的初步研究,表明变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大陆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和古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建提供重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如何科学快速地寻找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一直是地质学家必须面对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矿床形成与保存条件认识的深化,成矿地质背景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所重视.其中,地质构造环境与矿床形成及保存的关系,是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8,自引:5,他引:168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