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梅汛期南亚高压活动的谱特征分析——波能密度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是应用100hPa北半球高度场格点资料,选取2003-2005年6-7月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15个过程,其中包括这3年中在入、出梅期间500 hPa副热带高压有响应的季节性北移个例.计算了40 °N的波谱物理量-1~7波的方差比和波能密度,分析其西风带长波-超长波的调整和南亚高压的东进、北移的相关,并从波能密度的演变特征来识别何种长波波动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具有最大的贡献.从而得出100hPa 40 °N的超长波的调整是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环流背景,而西风带4~6波的长波槽波能密度的激增是诱发南亚高压季节性演变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杨秋明 《中国科学D辑》2009,(11):1515-1529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资料,采用非整数波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振荡型分析(POP)研究了近27年5-8月长江下游降水季节内振荡(ISO)、强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9全球环流主要ISO模态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长江下游逐日降水主要有10~20,20-30和60~70d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降水的20~30d振荡强度年际变化和强降水频数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5-8月全球850hPa高度场存在两个20~30d主振荡型(POP1,POP2):一个是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东移的绕球遥相关型(SCGT),另一个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南移的季节内振荡型(TWP),它们的解释方差分别为7.72%和7.66%.这两个POP型与长江下游20~30d低频降水和强降水过程密切相关,其中POP1虚部正位相和POP2实部正位相中长江下游有强降水过程的概率分别为54.9%和60.4%.用合成方法建立了北半球夏季全球环流主要ISO型的20~30d振荡过程中长江下游地区有(无)强降水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大部分发生在SCGT的位相4或TWP的位相6中.当长江下游降水20~30d振荡正位相中有(无)强降水过程时,与SCGT的位相4对应的850hPa低频风场中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存在(不存在)强西风气流,或与TWP的位相6对应的低频风场中从印度经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呈现强(弱)西风带,有(不)利于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形成.它们分别与南北半球热带内外地区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亚洲季风区热源强迫异常与东亚大气内部相互作用激发的20~30d低频振荡有关.这两个20—30d振荡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于提高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10~30d延?  相似文献   
13.
欧亚500 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量3—4年耦合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1971—1990年长江下游夏季(6—8月)降水量、水温资料和北半球500hPa的逐日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长江下游夏季降水、气温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夏季降水、气温与前期、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有显著的波列状的遥相关结构,同时时滞分析也表明在120°E环流圈上,长江下游夏季气温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可以有规则地向极地传播。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梅雨的长期预报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徐群  杨秋明 《气象科学》1999,19(1):9-19
本文提出了江苏省中南部两区梅雨量的一种季度预报方法,发现应用20年左右前期气候要素场找因子组建的预报方程对随后两年两区梅雨量有明显预报能力。分析表明每隔2-3年,预报因子即有相当的变化,显示出前期气候系统与地区梅雨量的隔季联系有不断调整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稳定出现的前期因子群,例如前期当地区域的降水量可能通过调节深层土壤水份仍会隔季影响当地的梅雨量。  相似文献   
16.
17.
杨秋明 《气象学报》2014,72(3):494-507
用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和环流低频主成分,构造多变量时滞回归模型(MLR)和主成分复数自回归模型(PC-CAR)的混合预报模型(MLR/PC-CAR),对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进行延伸期逐日变化预报,延长预报时效。通过2011年6—8月预测试验表明,20—30 d时间尺度的长江下游低频降水预测时效可达50 d左右,采用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850 hPa低频经向风的主成分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东亚地区低频经向风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这表明在20—30 d时间尺度上,长江下游降水与南半球中纬度绕球遥相关(SCGT)型有关的主分量的时滞相关更加密切。进一步对于较强20—30 d振荡的多年资料构建的MLR/PC-CAR混合模型预测试验表明,SCGT是预测夏季长江下游低频降水未来50 d变化的显著信号。基于SCGT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把握类似长江下游地区2011年6月初旱涝急转和7月中旬持续降水和强降水过程异常变化过程很有帮助,SCGT可以作为夏季长江下游20—30 d低频降水和强降水过程进行延伸期预报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地区降水50-80d低频分量的次季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明 《气象学报》2016,74(4):491-509
用1979-2000年逐日长江下游降水的50-80 d低频分量和全球850 hPa低频纬向风主成分,构建了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的次季节预测的扩展复数自回归模型(ECAR)。这种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的气候预测方法,不仅能在复数空间上反映全球环流主要低频主分量和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之间的时滞变化信息,而且能更好地描述气候系统的主要分量在低维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对2001-2014年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进行次季节逐日变化回报试验的结果表明,50-80 d时间尺度的长江下游低频降水分量的预测时效可达52 d左右,预报能力明显优于自回归模型(AR),而且6-8月的预报技巧最高。基于全球环流主要50-80 d振荡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与长江下游低频降水相关的时间演变,对于提前50-60 d预报长江下游地区持续多(少)雨过程很有帮助(尤其是夏季),其中,东亚经向三极子型(EAT)是影响长江下游地区季节内降水变化的最主要的环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40年(1961-2000年)观测资料,分成1951-1980年和1981-2000年两个时段,研究了江苏南部地区夏季(6-8月)面积平均雨量与北半球50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后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时期,它反映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梅汛期南亚高压活动的谱特征分析——角动量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2003-2005年100 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选取符合文献[2]确认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具有季节性大幅度东进、北移和东进且伴随北移的15个个例,分析了南亚高压季节性演变与江淮梅雨期的相关.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30~40 °N纬度带的角动量输送谱,进一步分析、归纳了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过程所具有的角动量输送谱的演变特征和类型.得到了具有相当共性的诊断结论.这些结论对识别具有什么样特性和中纬度长波槽的发展与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之间存在着的响应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本文指出在盛夏季节不同纬度间的环流相互作用对造成南亚高压大幅度东进、北移的响应关系还有待积累更多个例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