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化波形资料,使用ISOLA方法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M5.1地震进行矩张量反演,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且收集了地震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FMSI(focal mechanism stress inversion)方法反演震中区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松原M5.1地震的矩震级为4.9,矩心深度为6 km,双力偶分量为91.5%,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76°和3°,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166°和16°,震源机制解显示典型的构造地震特征;震中区构造应力场理论应力轴σ1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88.0°和0.9°,σ2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178.2°和9.6°,σ3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352.5°和80.4°,这一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推断认为区域构造应力场触发了2019年松原M5.1地震活动,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北西向节面与震中区附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现今活动性质完全一致,认为第二松花断裂可能是松原M5.1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松原5.7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低点时间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以去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松原5.7级地震的震中分别位于2018-04-13分界线上和2018-04-24分界线附近;2)异常日期间,中国大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存在分区特征,去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正、负的区域内日变形态分别以“W”型和“V”型为主;3)在2018-04-13和2018-04-24这2个异常日期间,中国大陆都存在去除经度效应后的低点时间高梯度带,松原5.7级地震的震中分别位于2018-04-13高梯度区边缘和2018-04-24高梯度区东侧。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东北地区地电场观测资料,结合2018-05-28吉林松原MS5.7地震,分别对震中周边自然电场ESP和大地电场ET地震前后背景、临震、震后响应时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岩体裂隙水电荷移动渗流模型计算研究区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结果表明,震前绥化、林甸、肇东、望奎自然电场ESP出现明显的小幅度突跳或大幅度跃变,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震前3个月内出现45°挤压或拉张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第五地质调查所在吉林壳牌合资公司舒兰、敦化、松源油页岩项目中,针对具体的地层情况,制定了有效的施工工艺和钻井液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细介绍了舒兰5号井、敦化3号井、松原ZK0833号井的钻探技术措施及其钻井液配置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 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1次,震中处于松辽盆地油气田开采区,地震活动序列十分特殊。为了揭示松原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发震模式,研究深部地质过程与地震的关系,根据此次实测的通过震中25 km长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合地热梯度、He同位素比值(3He/4He)、CO2碳同位素、地震序列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震中地区存在两个位于不同深度的低阻体,地震发生与地幔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发生模式——岩浆泡破裂发震模式,描述了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通过向上侵入、在脆-韧性转换带附近聚集形成岩浆泡、岩浆泡破裂及岩浆泡上覆岩层中聚集能量引发岩层破裂产生地震的过程,并使来自地幔的无机成因的CO2气在储层中形成CO2气藏。该模式可以解释许多发生在大陆内部地震和深源地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碱灾害已经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最受关注的环境地质灾害之一,它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及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之危害程度难以用经济损失来衡量,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往往具有广泛性、潜在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针对该类灾害的防灾减灾任务迫在眉睫.开展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调控研究是防治和减轻土壤盐碱灾害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的扩充和细化,也为制定减轻土壤盐碱灾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而2003年吉林松原发生的小震群和2005年大庆市林甸发生的5.1级地震记录中,发现松原台井下摆和大庆台网中的部分井下摆记录到了一些特殊震相(图1).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松原市地震频发,震后震害明显,损失较大.但由于发生的地震震级较低,且震中位置不在大中城市而未受到广泛重视,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该地区群体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风险进行分析.文中以松原市查干花镇和宁江区的群体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震害模拟器YouSimulator,输入2017年7月23日松原4.9级地震的实测地震...  相似文献   
19.
姚休义  滕云田  解滔 《地震学报》2019,41(3):343-353
基于2016年5月29日—2018年5月28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 (FY-2G)的连续亮温观测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了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前震中附近(119°E—134°E,40°N—50°N)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的时空演化。结果显示:自2018年2月起,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首先在北西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出现高值异常;随后异常范围沿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和扶余—肇东断裂扩展,至2018年3月异常范围及幅值达到峰值;而后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震中附近收缩成一条NE走向的沿扶余—肇东断裂分布的窄带状区域,异常幅值逐渐降低;最终于4月中旬异常在该区域内消失,其后约40天发生松原MS5.7地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2013年以来研究区域内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高值异常与所发生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7组异常中有4组异常出现后有地震发生,且此4次地震为该时段内研究区内所发生的所有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密集的流动近台和分布相对均匀的固定台网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震源区下方的速度结构,采用绝对走时和CAP方法获得2019-05-18松原M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重新定位余震。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第二松花江断裂,断层面产状为303°/73°/10°,破裂深度为5.8 km,质心深度约为8 km。结合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发现,特殊的震源区结构在东侧太平洋板块持续向松辽盆地深俯冲的作用下导致了松原MS5.1地震及其他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