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sampling and seasonal study in polar regions, knowledge of dinoflagellate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are limited. Dinoflagellates have been incidentally reported from polar regions during some seasons and some popul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as components of microalgae. Surveys of molecular diversity link the genotype of dinoflagellates from polar regions with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37 positive clones of dinoflagel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ites were used for genotype analysis,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bio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species based on 18S rRNA sequencing. Diverse genotypes were recorded for the summer season in Kongsfjorden (high Arctic) whilst a single novel genotype of dinoflagellate was recorded from winter samples from the Antarctic Ocean. Data from ice cores suggests that this single dinoflagellate genotype was adapted to extreme cold and clone library screening found that it was occasionally the only microbial eukaryotic genotype found in winter ice cor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e dinoflagellate genotypes occurring in these perennially cold microbi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3.
"棕地"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规划文献中,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成为美国官方用语。近年,棕地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城市发展问题,交织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了推动棕地领域内的研究,在整理与分析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国外在棕地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治理和开发价值评估、环境风险与责任、政策与法律法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开发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4.
微型异养鞭毛虫(HNF)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摄食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后者的种类(或类群)组成、粒径分布、数量结构和营养价值等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与HNF的摄食选择性有直接关系。对HNF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HNF在海洋微食物环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国际上已开展的HNF摄食选择性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了影响HNF选择性摄食的关键因素,如食物大小、游动性、营养价值及食物细胞表面的生化结构特征等,并重点介绍了HNF摄食选择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HNF的选择性摄食在调节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7月20日至8月16日(夏季),2010年1月6日至30日(冬季),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秋季)和2011年4月30日至2011年5月24日(春季)在南海北部调查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春、夏、秋、冬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分别为0.05×103~1.93×103,0.03×103~2.65×103,0.09×103~2.05×103和0.04×103~1.84×103 cells/mL,生物量(以碳计)分别为0.56~19.50,0.04~24.11,0.96~14.80和0.29~22.26 μg/L。4个季节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均以2~5 μm粒级的为主,其所占比例超过65%,10~20 μm粒级所占比例通常低于10%。在水平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垂直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的高值多出现在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层(DCM层)。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并且其所受调控模式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下行调控;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上行调控;冬季上行和下行调控对微型异养鞭毛虫的影响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F1代(下称"金虎斑")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头肾-PHA注射法制备金虎斑染色体,并分析其核型。【结果与结论】金虎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包括2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48=2sm+46t,染色体臂数(NF)为50。与其他石斑鱼核型相比,金虎斑染色体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根据染色体臂数,金虎斑属于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棕地重建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外棕地开发的现状,从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资金支持体系3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国家棕地重建的策略,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和政府多手段综合运用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至6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对棕尾鸟狂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棕尾鸟狂(Buteo rufinus)10个巢的观察,发现巢体大多在山体阴面。对棕尾鸟狂的26枚卵进行测量,长径是56.24 mm±2.58 mm,短径是43.10 mm±0.93 mm。通过对亲鸟孵卵及育雏情况的观察,此地区棕尾鸟狂的窝卵数2~4枚,孵化率是0.433,幼鸟成活率为0.692,棕尾鸟狂繁殖力为0.499。在研究中发现,巢内的毛皮、布片、塑料袋等铺垫物由于被风吹起盖住卵而导致亲鸟弃巢的现象严重。10只卵由于巢内铺垫物的覆盖而导致孵化失败。  相似文献   
19.
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海洋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间的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但其在水母暴发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明。本研究基于2011年春季以及水母旺发的夏季黄海专项航次,通过荧光染色技术和定量蛋白银法研究了南黄海水母频发海域3个断面(E:33°N,G:34°N,I:35°N)的鞭毛虫和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点,对其与水母的发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夏两季的微型鞭毛虫丰度均以近岸水域为最高,向外海递减,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水体表层及底层附近。夏季总微型鞭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较春季略高,且异养微型鞭毛虫比例升高。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与鞭毛虫正相反,以近岸较低,向外海递增,主要分布在表层及10m水层。在水母出现的E和G断面,夏季纤毛虫数量显著降低,丰度仅为春季的30%—40%;而未见水母的I断面夏季较春季的数量升高了一个数量级。推测夏季水母发生的E、G断面纤毛虫丰度明显降低系因水母的捕食压力所致,纤毛虫数量的减少导致对鞭毛虫的摄食压力降低,鞭毛虫数量增加;而未见水母的I断面纤毛虫则维持较高的丰度值。本研究表明,水母作为浮游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可通过营养级联效应对微小型浮游动物群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2月1226日,笔者在调查新疆五家渠某团场(N 44°10′31.9",E 87°32′30.6″,海拔:457 m),枸杞种植户防鸟设施现场时在当地农民布设的迷网上意外搜集到3号棕眉山岩鹨(Prunella montanella)尸体,其中2件被制作成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鸟类研究室.经过文献查证(郑作新1987;马鸣2001),该物种为新疆鸟类新记录种.测量数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