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连续GPS观测中的相关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云锋  沈正康  李鹏 《地震学报》2010,32(6):696-704
分析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中相关噪声的特性.利用最大似然估计反演了幂指数噪声的谱指数;考察了多种噪声模型,发现除闪烁噪声之外,约50%台站的东分量中的相关噪声可用"随机漫步噪声+一阶高斯-马尔可夫噪声"模型来描述,与其它分析机构产出的全球解并不一致,显示出处理策略的不同能够造成相关噪声的差异.白噪声和闪烁噪声的大小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东南沿海台站的噪声要大于西北内陆台站.考虑相关噪声时,各站的速率估计方差要增大一个数量级以上,水平分量多在1mm/a以内,而垂向分量则较大.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 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PS点监测到10 mm左右的同震位移,其中最大为南向14 mm,东向5 mm.同震位移呈现一致性的东南向运动特征,证实于田地震存在显著的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台站向西南方向运...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南岛Canterbury平原发生了Mw7.1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震前不为人所知的断层上.我们利用覆盖整个震区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观测资料,通过干涉处理分析获得雷达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以此资料为约束反演了断层的几何参数以及同震破裂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造成四条相对独立断层的破裂.大部分的地震矩释放发生在Greendale断层(编号1-4),其错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破裂约为8.5 m.其它三条断层中,经过震源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5.1 m (编号6),位于Greendale断层以西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3.5 m (编号5),位于Greendale断层北面的走滑断层最大破裂为1.9 m(编号7).反演的Greendale断层地表滑动与地质调查得到的地表破裂在形态和数值上均吻合较好.本次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0×1019N·m,矩震级为7.1.板块边界带形变场分析表明,Darfield地震的发生受边界带应变分配在该地区残留构造应力场控制,其复杂性体现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地震对其周围地区的应力场影响较大,库仑应力增加区与余震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并在2011年Christchurch 6.3级地震发震断层区域造成约0.1bar的库仑应力增加,对此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青藏高原北缘及东北缘的柴达木-祁连山地块内的活动断裂、由断裂所围限的微小块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整理区内活动断裂定量参数和GPS速度场等资料,使用球面应变率计算方法分析研究区内GPS 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讨论区内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与旋转率等参数与区域构造变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依据区内详实的活动断裂资料建立精细的微小活动块体模型,利用Backslip模型反演断裂所围限的各个块体边界断裂的滑动速率、块体内部统一应变率及块体欧拉运动学参数等,并与活动构造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做对比;最后,讨论研究区内由GPS速度场所揭示的地壳运动变形模式.结果表明:(1)柴达木-祁连山地区地壳运动,在沿着山脉走向上具有带状区域分块运动特征,大范围内具有弥散变形特征;(2)青藏高原北部变形场应是通过不同断裂差异性相对运动、区域内部逆冲挤压和块体旋转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鄂拉山到古浪民勤一带具有强烈的逆冲活动,其两侧地壳块体分别具有逆向旋转的运动性质;(3)在研究区东部GPS速度场所呈现顺时针旋转的形态,应是处于不同地块边界处的中下地壳与地幔介质差异驱动机制对上地壳块体所产生的作用,并以近地表断层应变率积累形式表现的结果,是祁连山地块、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地块等大型块体推挤旋转影响下的复杂运动学形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5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①以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②介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相对于高原整体,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而流滑带以南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右旋剪切。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 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  相似文献   
17.
We simulate accumulativ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in a layered Maxwell viscoelastic media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 since 1920.Lithospheric stress/strain evolution is assumed to be drivenby dislocations of large earthquakes(M≥7.0)and secular tectonic loading.The earthquake rupture parameters suchas the fault rupture length,width,and slip are either adopt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or estimated from their sta-tis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s and seismic moments.Our study shows that among 20 largeearthquakes(M≥7.0)investigated,17 occurred in areas where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is positive,with atriggering rate of 85%.This study provides essential data for the intermediate to long-ter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大地震矩释放率和GPS应变率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测量技术可以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获得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稳定的应变速率提供了精确确定地震活动率的机会。本文运用Kostrov(1974)的公式将经平滑的华北地区应变速率转化为矩释放率,并与运用1303年洪洞地震以来的地震目录计算的矩释放率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比南北向为60.6%,东西向为68.9%,北东剪切分量为104.1%。近似为1的比率表明了GPS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这个结果对结合历史地震及大地形变测量估计矩释放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Euler vectors of 12 plates, includ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PH), relative to a randomly fixed Pacific plate(PA) we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1122 data from NUVEL-1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earthquake slip vectors along 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 and GPS observed velocities. Euler vectors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relative to adjacent plates are also gained. Our result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data and can satisfy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along the Caroline(CR)-PH and PA-CR boundaries. Deformation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is also discussed by using the plate motion Euler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0.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