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35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鑑初  罗四维 《气象学报》1957,28(4):264-274
本文根据西藏高原上近年来的观测结果与高原以东隣近地我区的探空观测,来探讨高原上环流系统的活动及高原对大气所起的热力作用.主要的结果有以下几点:(1)盛夏7、8月之外,其他月份西藏高原皆在西风带高空环流系统影响之下.从高原各测站(海拔2500—4500km)气压变动的状况来看,西风带环流系统的活动以在春秋两季为多.(2)高原上地面测站的温度与气压的变化经常是反相的,与相当高度自由大气中的情况不同.(3)高原各部份对大气的热力作用并不一致,(春季)四月整个高原的暖源作用似大于(夏季)七月,高原东南部可能在各个季节皆起着暖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罗四维  杨洋 《高原气象》1991,10(1):1-12
  相似文献   
13.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罗四维  杨洋 《高原气象》1992,11(1):39-48
本文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1979年6月29-30日一次500hPa高原低涡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研究。通过对绝热、非绝热、有无地表感热潜热及降低地形等六个对比试验,分析指出:(1)模式对500hPa高原涡中心位置预报与实况吻合,中心平均强度实况接近,平均玫水亦接近(略偏少),落区略有偏差,故可认为对低涡的预报基本合理。(2)低涡主要由非绝热过程引起(22.6,10^-5s^-1),而动力过程是很次要的(6.0);在非绝热过程中潜热的贡献(8.0)远比由积云对流及湍流所引起的地表感热通量(14.6)小;地表热通量的贡献主要为地表感热通量(13.4),而地表蒸发作用很小(1.2),这与文献[6]的诊断分析结论一致。(3)由半地形高度隆起至全地形时,动力作用对低涡强度的贡献由2.0增至6.0,非绝热过程的贡献由7.2增到22.6。可见模式中真实地处理地形高度是很重要的。本文虽只作了一例,但结论(2)与大量低涡诊断分析的统计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罗四维 《气象学报》1963,33(3):305-319
在700毫巴图上,冬季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經常存在一条切变线,它的特征是:切变线两旁的风向切变很大,而等压面上的高度場不明显. 文中明确地指出切变綫的生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形边界层內的摩擦作用,使得在靠近高原边緣上偏西北气流中,經常有反气旋性涡度向下游輸送所产生的. 在个例分析中,能清楚地看到切变线的发展过程和結构。它和北边槽线的性质、是不同的,和鋒区也无固定的关系。对1959年1月进行普查的結果,証明这不是个別現象。 在52次切变线的統計分析中指出:在高原的边緣上(尤其在兰州附近經常有反气旋环流向东偏南的方向移动,而正是因为这些小高东移的結果而引起切变线的生成。 文中最后用模型实驗与天气实例进行对比,指出这种切变线的形成过程,与水流过圆柱时,在圆柱后面边界层及尾流中流場发展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虽然,有些切变线可能与某些大形势和鋒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它的結构上,也明显地反应出高原边界层內动力作用的影响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多年月平均资料分析了5—7月东亚上空月平均环流变化,并计算了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发现5—7月高原上大气加热场的出现,低层早于高层,西部早于东部;海、陆上空大气加热场的分布符号相反。 高原附近500毫巴月平均西风环流变化,从5—6只是缓慢的,而6—7月却有一突变;200毫巴相反,西风减弱5—6比6—7月更明显。高原南部500毫巴西风6—7月减弱明显,并变为东风,这可能与高原地区7月加热最强有关。而高层200毫巴西风5—6月的明显减弱,是属于更大范围环流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敏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89,8(1):27-38
本文借助于Cressman逐步订正法和自然正交函数(EOF)的展开截断原理,对高原500hPa高度场和风场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同化方案,并将该方法推广运用到对FGGEⅢ_b资料的修正和尺度分离上,在此基础上做了24小时的数值试验。初步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高原四周10年平均的高空资料,计算了高原地区平均气柱三维流场、加热场及其年变化。指出夏季高原四周200mb以下,空气向高原辐合上升,到100mb变为向外辐散,冬季相反。春秋是过渡季节,3月在300mb以上出现上升气流,500mb以下还保存冬季的辐散下沉气流,到5月才转为辐合上升气流。9月到10月又由夏季情况向冬季转化,10月气柱底部又开始出现下沉气流,以后它的厚度增加而转变为冬季的三维流场。 整层气柱3—9月是热源,其它各月是冷源,但气柱底部3月还保留冷源,9月冷源又开始出现。水汽的蒸发及凝结对加热场影响明显,冬季(11—12月及1—2月)水汽在高层起冷源作用,夏季(4—10月)起热源作用,300—400mb释放凝结潜热最强。但在近地面的600mb,2—7月有水汽蒸发冷却,其它各月有水汽凝结加热。从2月到5月气柱迅速增暖而变为热源,主要是感热的贡献,而对6—9月热源的维持潜热的贡献却大于感热。  相似文献   
18.
有关青藏高原天气和环流研究工作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89,8(2):212-126
1.1959年以前的研究情况关于高原天气与环流的研究,我国早在5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人作了不少的工作,叶笃正依据极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提出了很好的看法,认为它的动力作用使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全球中具有特点。以后,随着资料的增多,气象学家们开始研究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和高原及其周围的天气状况。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指出对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大地形的强迫作用(热力和动力的)和海陆的热力差异起着同等的重要作用,一切区域性的,尤其靠近地形附近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则更多的或基本上决定于地形的影响。但是地形的影响是复杂的,过去作了许多的研究,离解决问题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本文主要通过青藏高原来具体讨论地形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与全球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美国GFDL10年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全球13个经度上的东西风带时空分布及其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同我国的高空气候图集和最近的一些数值模拟结果也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指出海陆分布及高原大地形对它们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