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60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66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228篇
自然地理   6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以气温、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中国气候生产潜力(CPP),并从气候的角度估算了耕地上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人口数,以便增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气候资源最大人口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CPP总体呈突变性增加趋势,1987年为突变点,年最低、最高及平均值分别为689. 18、814. 56和744. 05 g·m-2·a-1。空间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部,最高值达2103. 56 g·m-2·a-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最低值为39. 28 g·m-2·a-1。2001—201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CPP年平均值相对于1961—2010年多年平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比例高的地区基本上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增加的区域达82%,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新疆西部、西藏北部及青海大部,远大于缩减的区域(17%)。1995—2010年,基于公里网格的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人口为46—2180人·km-2,全国平均值最低的年份为1130人·km-2,对应的实际人口为0—49729人·km-2,全国平均值均不高于137人·km-2;全国实际总人口为11. 43—13. 04亿,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总人口为19. 72—20. 22亿,前后比值为58%—65%。这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实际人口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没有超出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最大人口,然而在少数省市(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省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超出。  相似文献   
12.
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家、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上分析了1998-2012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基于Theil指数探讨了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差异,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人文视角探讨了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全国尺度上,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在区域尺度上,复种指数最高的为中部地区,最低的为东北地区;而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3中国31个省份复种指数各不相同,且差距大,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新疆、宁夏和云南。4由Theil指数值的大小可知,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差异呈缩小态势,其主要原因为四大区域间的差异。5人口非农化比重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负向作用,产业非农化比重、农业政策、人均经营耕地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纯收入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正向作用。最后,本文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水平,促进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惠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诱致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国耕地复种水平。  相似文献   
13.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正>为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分析当前青海省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和耕地保护形势,安排部署2015年工作任务,3月4日,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耕地保护工作座谈会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副专员刘志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朱小川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市(州)、县(市、区、行委)国土资源局及省国土资源厅相关处室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西宁市和大柴旦国土资源局作了经验介绍,厅耕保处和省执法监察总队分别就《2014年全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和《2014年全省执法监察  相似文献   
15.
市县动态     
《浙江国土资源》2015,(2):60-64
杭州市西湖区积极探索"一乡一所"建设新思路2014年以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西湖分局综合考量"城乡皆有,工作多寡不均"的工作实际和"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社会大环境,对辖区国土资源所进行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心所+巡回服务+一乡一所"的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新路子,全面延伸管理触角,有效提高了保障发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开化县大力建设国家公园,实现"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开局之年。以生态驱动为特征的用地需求日益扩大,既要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又要充分保障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助推项目落地,已成为开化国土人在新常态下需要努力破解的突出难题。在困难面前,开化县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立足本职,主动谋划,通过"拓增量,盘存量,谋创新,调规划,改体制",实现了华丽转身。一、拓增量,保需求近年来,在日渐苛刻的土地政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以来,桐乡市国土系2统围绕"大整治、大转型、大招商"三件大事,积极谋划,主动拥抱新常态,努力展现新作为,为把桐乡建设成为诗画水乡典范、旅游休闲名城、互联网智慧强市发挥积极作用。一、强化责任落实在2月28日下午的桐乡市2015年政府综合工作会议上,市长盛勇军与各镇、街道负责人签订了《桐乡市2015年度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吴启明  申朝永  刘芳  李婷  张峥 《测绘通报》2021,(10):150-153
本文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为试点,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评价耕地空间特征、农业物资运输配套设施空间分布、农业灌溉资源空间分布等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然后从地理国情普查、耕地地球化学质量调查等成果数据中甄选影响因子,构建影响因子样本集,提出梯度距离概念,计算等级耕地经济效益权重,并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价各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最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出了提升县域农业生产效益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丘陵山区稀缺的土地资源,具有地形条件复杂、种植结构多样的特点,导致了山地耕地信息难以快速、准确获取,并且基于传统的遥感数据及遥感监测方法开展山区耕地信息快速自动提取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西南山区贵州省息烽县作为试验区,根据地理空间异质性特征,提出分区控制、分层提取的耕地形态信息提取思路,构建了一种地貌单元约束条件下的分区分层耕地形态信息的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貌-植被特征将试验区划分为平坝区、山坡区、林草区3类地理分区;然后在每类分区基础上,根据耕地所呈现的视觉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分别设计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层提取。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山区复杂地形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所提取的耕地地块信息相比于传统方法更符合实际耕地的实际分布形态,有效地减少了漏提率和错提率。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