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40篇
综合类   2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形成于晚太古代,遭受过多期变质和变形的改造,其中发育了不同期次和层次的动力变质岩。变余韧性剪切带内发育了条带状片麻岩和变粒岩,相伴有变余鞘褶皱和构造透镜体,变余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发生在较低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地壳加厚作用的初期。变余糜棱岩貌似条带状片麻岩,但在青石中保留了早期石英拔丝构造和加粗的动态重结晶长石集合体。糜棱岩化作用的温度在550℃以上,变形后沿面理形成了饼状或椭圆状青石,变晶时温度近600℃,压力近300MPa。  相似文献   
12.
新疆若羌县黑山梁地区北山岩群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山岩群是一套经角闪岩相主期变质作用和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强变质变形地体.据岩石组合特征可划分为4个岩组:第一岩组为斜长角闪片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第二岩组为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变粒岩;第三岩组为石英片岩夹大理岩、石英岩;第四岩组为石英岩夹石英片岩.经原岩恢复,第一岩组原岩主要为板内拉斑玄武岩,具向岛弧玄武岩过渡趋势;第二岩组原岩为快速沉积的碎屑岩和酸性火山岩;第三岩组原岩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第四岩组原岩为成熟度较高的碎屑岩.据火山岩组合、碎屑组合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其形成年代为早元古代,构造环境为早期裂谷发育速度较快,火山活动强烈,沉积物为快速沉积的碎屑岩;后期构造趋于平缓,碎屑岩成熟度升高,并夹有厚层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是晚太古代的一套孔龙岩系,在其中发育了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假玄武玻璃岩带。其产状特征、碎斑的熔蚀结构、基质的长石微晶和球粒结构表明,它是由岩浆结晶而成。这种岩浆形成于古地震带中,与滑动面高速运动摩擦生热有关。岩浆成分是安山质的,熔融是过热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深融温度可达1400℃以上,深度可能不足1km。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带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根据对贺兰山群的变形构造与变质岩组构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序次的综合分析,提出该群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韧性剪切带;(1)前变质(21亿年以前)中浅层次(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变余鞘褶带:(2)同变质(21-18亿年)中深层次(高角闪岩相)生剪切-强面理带;(3)后变质(18亿年以后)中浅层次(低有闪岩-绿片岩相)韧性剪切-糜棱岩带。以上三种剪切带揭示了华北地台西缘古老基底,在元古宙时期构造  相似文献   
17.
野外填图及室内分析表明,原秦岭群中存在一种花岗质片麻岩,表现为眼球状、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及二长片麻岩。本文以产状、成分、所含包体、残留的变余结构及侵入关系为依据,论证了它们是以片麻岩形式存在的古老花岗质深成岩体。这一确认对原秦岭群组成的认识及其早期地壳演化的探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向西的侧向运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涛  胡能高 《地质科学》1997,32(4):423-431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即秦岭杂岩南北两侧商丹、朱夏边界剪切带逆-左行和逆(正)-右行相配套的剪切、杂岩内部广泛发育的东倾的A型构造、变质作用的近等温降压以及花岗岩体侵位中心的向东偏移的特点揭示,该杂岩相对两侧古生代地层发生过(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向西的平行造山带的侧向运移、抬升;水平相对位移量约32-86km:垂向相对抬升量约为15-40km:其动力学背景是杂岩两侧盆地由东向西剪刀状双向俯冲闭合造成的侧向挤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岩浆与源岩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了钙碱性系列岩浆的源岩,认为钙碱性系列岩浆的源岩既不是大洋壳,也不是上地幔,而是下地壳。作者以Sr~(87)/Sr~(86)比值为例,证明了放射性元素子体同位素比值不是这类岩浆起源于上地幔或大洋壳的证据,而是起源于下地壳的物质表现。造山带中,由于地壳的上隆和地幔的下凹,在下地壳出现了减压场,使这里的热传导速度降低,发生热聚积,结果导致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生成了钙碱性系列岩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