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中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内蒙古自治区如何利用好土地资源、资产,是一篇"即难做又难统筹"的大文章,也是一项必须要做好又要科学落实到位的系统工程,更是土地家园和谐发展的现实重大课题。本文通过自治区荒漠化土地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分析,并结合笔者踏勘看到的实况感受,从中考量和总结荒漠化土地遵循科学发展观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湿润区红层荒漠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荒漠化概念的演变和国内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认为发生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极端土地退化也是一种特殊的荒漠化。中国南方湿润区的红层分布区由于岩性的特殊性,在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暂称之为红层荒漠化。作为对该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本文提出了红层荒漠和红层荒漠化的概念,重点阐述了红层软岩区荒漠化的地貌特征、生态特征和土壤特征。然后以南雄盆地为例,分析了劣地式红层荒漠的分布特征及盆地尺度的荒漠化格局,认为红层荒漠最初以点状揭露的方式形成,然后发展为呈斑块状分布;劣地式荒漠化基本都发生在盆地中部由软岩构成的缓丘和岗地区域。在面上调查和案例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岩石特性、自然影响和人为干扰等方面探讨了劣地式红层荒漠化的形成机理,劣地式红层荒漠化过程的诱发因素较复杂,主要是人为影响,可概括为:粗放开垦、林地过火、旱地退化、人为取表土以及村庄内的多因素干扰。红层暴露后在自然力和人为作用下都可能发生荒漠区扩展。  相似文献   
14.
15.
东北农牧交错区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深入研究其脆弱环境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孰轻孰重,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和辽宁西部的朝阳为样本点,选取反映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脆弱环境和土地荒漠化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东北农牧交错区脆弱环境和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综合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强度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6.
陈晨 《地球》2012,(4):81-85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和环境,更是让很多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干旱、暴雨的侵袭,土地荒漠化的加剧,也给那里的人们造成了巨大威胁。如果人类没有相应的行动,只要世界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从威尼斯、巴黎到曼谷、东京,从好望角、爱琴海到天山冰川、亚马逊雨林,都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些悠久的文明古城,那些与人类长期为伴的物种,都将不在。  相似文献   
17.
李秋香 《地球》2012,(4):146-14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字显示,全世界有21亿人口居住在沙漠或者旱地中,其中90%属于发展中国家。全球44%的可耕地为旱地,30%的耕植作物生长在旱地上。土地是地球的骨骼,如果骨骼患上疏松症,后果可想而知。荒漠化影响着世界上36亿公顷的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110个国家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危险。由于上地退化和干旱,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50亿吨肥沃土壤流失,每年有1200万公顷土地消失,这些土地可生产2000万吨粮食,每年由于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  相似文献   
18.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1975-2007年气候因素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质荒漠化虽然在2000-2007年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在1975-2007年面积依然呈小幅增加趋势(增加面积为6 179.8 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增加面积最大),程度加重。通过对内蒙古、新疆2个典型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而研究全国范围可知,气温对沙质荒漠化变化的作用(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76)大于降水(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2)。气候因素扰动下,沙质荒漠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沙质荒漠化与气温变化呈正比,与降水呈反比。该趋势以甘肃、陕西为界,界线以西较为明显,而最显著区集中在新疆北部、东部,西藏北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3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体要求,再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指引,党的十八大倡导和规划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