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水文学的定义和内涵,应用描述性-解释性-人本性的思想方法,从问题、学科、方法3个维度入手,总结出水文科学发展演进的3条主线,剖析了各条主线不同阶段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认为:体现上述3个维度的3条主线相互交叉,在研究对象、科学认知、方法手段和技术平台层面会形成水文学科新的生长点.针对地球水圈系统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水文学理论的发展曾受到方法的分割和不同方法之间互不交流的妨碍,诠释了水文学中的经验性方法与理论性公式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解读了确定性方法与随机性途径之间对立统一的相容性,最后阐述了背景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干扰情形下采取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组合"来研究水文循环路径/过程"组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研究石柱复向斜露头和钻井剖面的砂岩薄片,统计分析了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小河坝组、韩家店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砂岩多碎屑的Dickinson图解分析,对物源区类型和板块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志留统主要物源区的板块构造位置为被动大陆边缘,总体上看,研究区下志留砂岩的成熟度和稳定度很高,反应本区距物源区具有相当远的距离,陆源碎屑经过较为充分的搬运;龙马溪组砂岩主要来自稳定克拉通和再旋回造山带,小河坝组砂岩主要来自稳定克拉通,韩家店组砂岩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反映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接除奥陶纪末期的初次碰撞外,早志留世均呈现出幕式、蠕动式的非刚性拼接特点。  相似文献   
13.
徐静  任立良  袁飞  刘晓帆 《湖泊科学》2008,20(4):507-513
为分析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构建4种土地覆被情景,采用BTOPMC模型对淮河流域黄泥庄集水区1982-1986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地覆被变化对蒸散发量和径流量计算影响显著,与现状覆被情景的模拟结果相比,森林覆被情景蒸散发量增加,径流量减少,而林地草原和耕地覆被情景下情况相反,且各土地覆被变化情景下枯季径流深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雨季的变化幅度.该模型能较好地分析和评价土地覆被变化下的径流响应.  相似文献   
14.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陆地植被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特性,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已成为气候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选取赣江上游峡山水文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4年气象和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分析研究区气候要素和LAI的时空演变特征,剖析LAI与气候要素的关联性,解译研究区LA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3年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日照时长总体为增加趋势;研究区LAI显著增加,通过比较研究区5景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发现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影响不明显,气候要素是引起LAI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LAI对各气候要素的敏感度由高至低:气温日照时长降水。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集理论,耦合遗传算法,量化分析降雨的量级、空间分布和时程分配产生的不确定性对流量模拟的影响。雨量量级的不确定性使用模糊集概念表示,运用遗传算法对时段雨量在时间上进行随机解集,并通过在各子流域上采用不同的时间解集模式以同时考虑降雨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应用TOPMODEL对资水流域新宁水文站洪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雨量不确定性的传播对洪水预报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降雨时空分布引起的不确定性对洪水模拟的影响次之。此外,通过对1 h和0.5 h解集结果的比较发现,本文中采用1 h作为模拟的时间步长已可以较充分反映雨量的时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吴锦成  朱烨  刘懿  尹航  袁飞  王洁 《水文》2022,42(3):72-77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高温热浪的潜在危害性,利用中国气象站1961—2017年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相对高温阈值方法识别热浪事件,分析了热浪频次、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热浪频次、热浪累积日数大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全国热浪开始于4月,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再向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发展,9月全国热浪基本结束;除淮河流域外,高温热浪年累积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7月全国热浪的持续性增强,以北方和东南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全国高温热浪日数于1980年和1990年发生突变,西北、东北北部及黄河中下游于1980年前发生突变,云南、福建及江西的突变年份为2000年以后;高温热浪日数呈逐年代先减(1960年至1980年)后增(1990年起)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