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5篇
海洋学   5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12.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水文特征和水团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 CTD资料 ,分析了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结构。研究表明 :(1 )该两海域温、盐度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楚科奇海的温、盐度普遍低于白令海。 (2 )夏季 ,白令海大部分水域温度垂直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在 2 0 m和 2 5 0 m间存在温度低于 3°C的中层冷水。 (3 )在楚科奇海北纬 70°以北海域 ,不论是水温或盐度皆明显减小 ,从而在此区域形成强的温、盐度锋带。 (4)在白令海存在三种水团 ,而楚科奇海的水团则大致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net volume of the Kuroshio in PN sec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calculations of volume transports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NEC) and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NECC) and the upper layer heat content (0~150 m) in 137°E section during 1967-1992,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are illustrated. Meanwhile,the long term variation of subtropical high in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tmosphere oscillation are also analyzed. By using Mann-Kendall method, the ve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ocean condi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mentioned above all presented "climate transition"during the mid-and late-Stage of 1970's, that is, the volume transports of the Kuroshio, the NEC and the NECC varied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SSTA changed from the type of La Nina to that of E1 Nino,which were coincident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i. e.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all had the feature of changing from weak to strong, which indicated the response of atmospheric "climate transition" to oceanic "climate transition ".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考察”1—8航次考察资料、美国NOAA、日本气象厅及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提供的SST、水位和风场等资料,对1988—1989年反厄尔尼诺事件(La Nina)形成及发展过程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结构的相互变化作了综合分析。文章指出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参数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及热含量(0—150m)作出的响应,显示出当La Nina增强时,温跃层下降,热含量增加;La Nina盛期时,温跃层最深,热含量最大;La Nina减弱时,温跃层上升,热含量减小。它们与厄尔尼诺事件(El Nino)的关系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参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С.А.Китайгородский等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海,黄海,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黄渤海海区水温资料建立了无维深度η和无维温度θT以及相应的水温垂直剖面的相似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设:上均匀层厚度h=h(x,y,t)、表层水温TS=TS(x,y,t)、上均匀层以下的温度TZ=YZ(YZ(x,y,z,)、底层温度TH=(x,y,t)、流速分量u=u(x,y,t)和v=v(x,y,t)及海面起伏ξ=ξ(x,y,t),提出了水温垂直结构的准三维数值预报模式。模式的求解是用“ADI”和“HN”法进行。文中引列了预报时效为4d的试报结果,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赤道上层海洋的垂直运动及其对生物资源、大气的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于1985.5.6-5.10在巴黎UNESCO召开,会议由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主办,并由政府间委员会(IOC),关于气候变化和海洋的SCOR/IOC委员会(CCCO)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部(UNESCO)协助.这次会议有中国、美国、苏联、法国等14个国家的60多名代表参加.  相似文献   
18.
根据 1 959- 1 996年 4- 6月水温资料 ,按 30′× 30′方区统计计算了南黄海 ( 34°~ 37°30′N ,1 2 2°~ 1 2 4°30′E)中层冷水的 8个示性特征值 ,并绘制了平面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西部中层冷水于 4月形成 ,5月达到盛期 ,6月开始消衰 ,生消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出现的海区为 34°~ 37°30′N ,1 2 4°0 0′E以西 (即黄海暖流向西北伸展路径 )海域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同时 ,示性特征的时 -空分布变化还反映出 :在形成期其下方黄海暖流对它的重要影响。这将对于探讨海洋热、动力因子对研究海区中层冷水生消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温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太平洋的水文结构,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描述,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结果.但是,由于观测资料所限,大多仅以2、8月为代表月来阐述其冬、夏两季的分布特征和差异.这对于研究大洋基本水文特征来说是有意义的,但从研究海洋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的关系来看是不够充分的.为此,本文根据美国国家海洋资料中心(NODC)提供的1903-1975年的资料,通过按纬度1°和经度5°的方区(2°S-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韩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和“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1 996年 4月 -1 999年 1月 )期间各季节 1 2 8°E以西的校正后的 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 ,对黄、东海温、盐跃层在 4个不同时期 (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 )的各特征值的分布特性及其季节变化作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 :( 1 )黄海底层显著冷水团的存在 ,使黄海以温跃层占绝对主导地位 ;东海的沿岸海区因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则以盐跃层为主导。 ( 2 )温跃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与其相联的上、下层水团的强弱。冷水团的存在是产生强跃层的根本原因。( 3)夏季东海区双温跃层从浙江近海到济州岛以南水域连成片 ,其分布范围恰好与冬季入侵陆架的黑潮水相一致。 ( 4 )长江冲淡水舌状盐跃层强度等值线在各季节的伸展情况反映了长江冲淡水在各季节的扩散情况 ,一年当中 ,其轴向先从南往北转 ,再从北往南转。 ( 5 )苏北浅滩以及台湾海峡北部终年为无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