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综合类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郭瑞芝 《地震研究》1999,22(3):217-220
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应用到地震综合预报工作中。选取地震活动性和定点前兆共14个因子作为因素集合,建立综合评判矩阵和综合预报地震强度的评判模型,并应用于天津及邻近地区地震预报中。结果证明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在综合预报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强震前应力场动态演变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由地震记录 P波初至波符号求取的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 ,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 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综合归纳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应力场的动态演变特征 ,并尝试给出了小震综合机制解参数预报地震的判据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来分析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地震波震相,主要是识别(?)、(?)震相到时。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首先对一次地震的数字化三分向记录计算其每一时刻(时间间隔为0.025秒)的出射角和方位角,然后对每一时刻的出射角和方位角计算其从属函数值,再进而确立上述两种从属函数的综合从属函数值,选择适当阈值,进行识别判断,即可得出(?)、(?)震相的到达时刻。文中给出了使用上述方法处理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1988—1990年间大同地区4次地震记录的实例。所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识别数字化地震记录的震相的到时,为计算机自动分析处理地震波资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献〔1〕给出了震源在地表时计算理论地震图的部分分离变量——有限差分方法。本文继〔1〕讨论了震源在介质内部时,特别是震源在介质分界面上时理论地震图的计算方法。含贝塞尔函数的数值积分是用FiLon方法完成的,它具有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的特点。作为例子,本文最后给出了利用所述计算方法得到的不同内源在含两个高速夹层地壳模型中的理论地震图。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地球内部的波动现象与构造及地震间的关系。引进了4类广义构造波。它们是:表现为地球不同年代的综合构造运动结果的超长周期构造波;由地震活动性迁移,即所谓地震活动波所反映的长周期(不同类型与不同速度的,周期从几年到几十年)构造波;由地震前兆三阶段发展过程反映出的中等周期(从几月到几年)构造波;以及由地下水位、地倾斜、重力、地震波、电磁辐射、地声等的变化所记录的短周期(从几分到几天)构造波。地震活动波又有3类,可分别用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及广义导波型构造波来解释。最后,研讨了地球内部波动现象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它们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地震预报以及地震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包括7条反射波剖面资料和3口深井的直达波地震测井资料,研究了1976年8月28日唐山大震前后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浅层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所得结果表明,这次大震前地壳浅层内可能存在着一个低速异常区。本文还对该异常的可靠性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某些中强震前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对唐山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用常规统计分析法直接从天津蓟县、静海、武清等台地面和井下记录的地震图上测量出S波分裂值。用极化矢量转向法和利用白家疃地震台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了大同6.1级地震前一年该地区小震的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一些中强地震前可以观测到S波分裂现象,因而S波分裂可作为一种反映震前波速异常的测震学前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发展了计算层状介质地面及地下记录地震波理论地震图的部分分离变量—有限差分计算方法,其最主要的环节是引进了吸收边界条件,使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少,得以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其次,应用矩阵方法计算地面及地下记录的地震波的理论频谱。最后给出了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华北地区两种不同的理论地壳模型情况下的理论地震图和频谱计算结果。应用这些理论结果,可根据实际地震观测资料对地壳介质模型进行分析、评判和优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构造力源假说,对可能沿软流圈或构造带传播的四种类型的构造波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构造波为: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广义构造导波及构造形变波。采用适当的软流圈模型,对这四种波型的频散关系及存在条件作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软流圈中这四类波型均可能存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构造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的周期(时间)长短,又把它们归为三类。第一类称为长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强震震中以波的形式迁移,这可以用来解释强震沿某些构造带与纬度方向迁移及其幅射状迁移等现象。第二类是中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地震前兆的三阶段发展变化。第三类为长周期的形变波,它是一种短周期的构造波,反映了短期或临震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