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A盆地深水区L组海相地层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缺少钻井资料的现状,运用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方法,对古近系L组滨、浅海相沉积层序地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还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精细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出SBO,SB1,SB2.SB3和SB4等5个层序界面,将L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等4个三级层序.L组地层共发育7种沉积砂体类型,在各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下切谷、斜坡扇、盆底扇和滑塌浊积扇及海侵体系域发育的滩坝等成为有利的砂体发育区域,海侵体系域广泛分布的泥岩则是有利的烃源岩.各种类型的砂体沉积和烃源岩以及盖层可以在空间上形成半地堑和地堑两种成藏模式,发育众多的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个地震数据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了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不同沉积结构单元类型(峡谷、水道及水道复合体、天然堤—漫溢沉积、朵体以及块体搬运沉积)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发育的位置,构建了研究区陆架—陆坡—盆底的沉积结构单元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一个深水沉积体系垂向上自下而上的组合样式为:底部块体搬运沉积及厚层大规模朵体沉积,上覆水道复合体沉积,之后为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以及一些小规模朵体沉积,顶部为薄层深海泥岩沉积。横向上自陆架向深海盆地的发育模式表现为:陆架/上陆坡峡谷—上陆坡侵蚀型水道—下陆坡侵蚀沉积型水道—沉积型水道—盆地朵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发现的储量在全球新增储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其占比已超过50%,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作为深水油气勘探主要储层之一的深水水道,同样成为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40 Hz)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加积型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了精细刻画,着重刻画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内部不同期次水道的中心线,重点分析了深水水道的发育和演化特征。该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整体宽25~30 km,单期水道宽度约300 m,推测厚度约10 m。深水水道的演化整体表现为有序的发育过程,初期水道较顺直,弯曲度较低,后期弯曲度逐渐升高,晚期水道的平面形态较为稳定,变化较小。深水水道在演化过程中不仅向左右两侧迁移,同时也具有向下游方向迁移的特征;前人认为深水水道向下游迁移的现象非常罕见,但是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现象可能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15.
海底水道-朵体体系内粗粒沉积物波的研究可以深化浊流搬运过程的认识。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成像技术,通过地震地貌分析,对东非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体系内这种后期易被改造的特殊沉积体进行识别和解释,结合粗粒沉积物波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厚度变化、平面分布等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影响因素。鲁武马盆地近海底水道-朵体体系内的粗粒浊流沉积物波具有多变的地貌和逆行砂丘的底形。水道内粗粒沉积物波规模较小,分布范围局限;水道-朵体过渡带的粗粒沉积物波规模大,波高约45~110 m,波长可达一千余米,总体规模大于其他地区已识别出的粗粒深水沉积物波。构造活动、超临界流产生的水跃作用、地形地貌的变化以及底流作用是鲁武马盆地粗粒浊流沉积物波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创伤弧菌是一种海洋环境中的重要病原菌。细菌脂蛋白是一类细菌重要的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膜蛋白,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经典革兰氏阴性菌脂蛋白分泌规律遵循“+2规则”。为探究海洋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脂蛋白分泌机制是否有别于其他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创伤弧菌的MFP4脂蛋白,该脂蛋白N端成熟肽段第二位(+2位)氨基酸为甘氨酸,根据“+2规则”理论上应定位于细胞外膜。实验利用细菌外膜小体分离鉴定法,在表达MFP4重组脂蛋白的创伤弧菌中对其进行细胞定位后发现, MFP4生物合成后定位于细胞内膜。实验进一步构建了MFP4蛋白N端序列与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融合脂蛋白基因MFP4tether-RFP并在创伤弧菌中表达,细胞定位结果发现该重组融合脂蛋白仍然定位于细胞内膜,说明MFP4成熟脂蛋白的N端携带内膜细胞定位的信息。实验同时构建并表达了外膜脂蛋白LptE的N端序列与RFP的融合重组脂蛋白LptEtether-RFP,该蛋白具有与MFP4相同的N端+2位氨基酸(Gly+2),与MFP4 tether-RFP融合脂蛋白仅有(+3—+10位)8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实验发现该融合脂蛋白定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