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京一次污染天气过程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香娥  何晖  贾星灿  高茜 《气象》2016,42(9):1096-1104
运用耦合了化学模块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Chem和自NCAR引进的人类污染物排放源数据对北京地区2012年8月31日污染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臭氧(O_3)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高、低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后和夜间,空间分布与流场有一定关系;PM_(2.5)也存在日变化,但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高值主要聚集在城区;局地污染物具有水平输送特征,但因总量为零,并未加重污染物的局地聚集;来自北京南部的远距离输送是这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敏感性试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的O_3污染主要来源于北京之外的外源输送,而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本地生成;O_3污染对前体物(NO_x)的敏感性比较平稳,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敏感性起伏较大,凌晨至上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次大雾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09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天津武清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这次大雾过程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山东地区,天津市武清县位于大雾的边缘位置.此次雾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1月30日的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2月1日00:00是雾的形成阶段,12月1日00:00出现雾,00:00至09:00是雾的发展阶段,09:00之后是雾的消散阶段.模拟研究表明长波辐射降温使得温度下降并导致逆温层出现,同时由于暖湿气流输送,观测点处具有充足的水汽供应,促使了大雾的形成;在雾形成之后,逆温层的维持、持续的长波辐射降温有利于雾的不断发展;而后期辐散下沉运动明显,水汽不断向外辐散,使得雾逐渐消散.湍流对雾的影响是向上和向四周传输水汽,使得雾范围扩大,但如果太强,又会使得雾很快消散.  相似文献   
13.
张琛  刘建林  胡艳  高茜  李鱼 《地理科学》2010,30(3):435-440
应用沉积物吸附双酚A(BPA)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松花江表层沉积物的不同泥水比、非残渣态组分(有机质、铁氧化物、锰氧化物)和BPA初始浓度对BPA吸附量的影响。所建BP神经网络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665,校正集均方差(MSEc)、验证集均方差(MSEv)和预测集均方差(MSEp)分别为0.0068、0.0596和0.1285;利用遗传算法优化估算了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沉积物吸附BPA的最大吸附量,优化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为0.96%~8.21%。此外,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沉积物非残渣态组分(有机质、铁氧化物、锰氧化物)质量百分比及摩尔含量变化与BPA吸附量的关系,经分析可知,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对沉积物吸附BPA起着促进作用,沉积物非残渣态组分吸附BPA的相对贡献(K)为KFe>KOMs>KMn,即沉积物中铁氧化物是BPA的主要吸附位,而Mn氧化物则对沉积物吸附BPA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农药(晶体乐果、甲霜灵、阿特拉津、马拉硫磷、扑草净)与重金属(铜、锌、铅、镉、镍)10种污染物共存时的复合污染规律,以阿特拉津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分辨度为Ⅲ的210-6分式析因实验设计,并用完全折叠实验和区组设计进行辅助,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建模方法筛选并建立了以阿特拉津为因变量、10种污染物因子主效应和二阶交互效应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吸附模型。研究表明:共存体系中因子主效应项铅、铜、锌、镉、镍和农药晶体乐果显著抑制(显著性水平α=0.05)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与阿特拉津产生竞争吸附效应,因重金属主效应产生的拮抗作用占总拮抗作用的63.5%,其拮抗作用从大到小为镍、镉、晶体乐果、锌、铅、铜;在以镍为关键自变量的二阶交互效应项中,因二阶交互效应项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占阿特拉津吸附能力的35.3%,其中,铅、镉和晶体乐果抑制镍与阿特拉津的竞争吸附,与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发生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从大到小为镉×镍、铅×镍、镍×晶体乐果;而镍作为调节自变量的二阶交互效应项镍阿特拉津会促进阿特拉津的吸附,说明多种污染物共存体系中重金属镍对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吸附影响作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9年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典型低涡低槽型降雪系统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雪产生的云微物理机制,探讨了雪的形成过程并进行了人工催化降雪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前部暖湿平流带来的水汽和低涡切变线附近强烈的上升运动造成了此次区域性大雪;雪的凝华增长、雪降落过程中凇附云水继续长大、云冰自动转换为雪、冰晶和雪碰并聚合是此次降雪的主要微物理过程。催化模拟显示,人工播撒碘化银催化剂之后,云中产生大量冰晶,增多的冰晶通过凝华增长、碰并、聚合、凇附等转换成雪的过程增加,进而造成地面降雪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高茜  郭学良  刘香娥  何晖 《大气科学》2020,44(2):407-420
降雪是北京冬季的重要降水天气过程,但目前对实例降雪形成的微物理机制的观测-模拟研究较少。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结合外场观测资料,对北京2015年1月24日和11月5~6日两次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山区降雪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雪形成的微物理转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定量比较了云中水凝物含量的比例和降雪形成机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两次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水汽输送有较大差异,导致降雪形成的微物理转化机制也出现较大差异。11月5日降雪第一阶段水汽输送较强,云中过冷水含量较高,降雪形成以凝华增长和凇附增长为主,地面表现为雨夹雪天气,而1月24日和11月5~6日第二阶段水汽输送弱,降雪形成以凝华增长和聚并增长为主,地面表现为纯降雪天气;(2)11月5日的雨夹雪天气过程中,云中不仅有冰晶(9%)、雪晶(72%),还有云水(6%)和雨水(12%)的存在,高层生成的雪胚在下落过程中主要通过凝华(78%)和凇附(20%)过程增长。而1月24日与11月5~6日第二阶段的纯降雪过程中,云中水凝物分布相似,以冰晶和雪晶为主,1月24日冰晶含量占28%,雪晶含量占72%;11月5~6日冰晶含量占11%,雪晶含量占88%,冰粒子主要分布在高层。首先高层6~12 km通过云冰转换生成的雪胚下落到低层水汽充足区,然后通过凝华和聚并过程增长,1月24日凝华增长过程占92%,聚并增长过程仅占5%;11月5~6日凝华占88%,聚并仅占3%。(3)垂直上升气流速度与冰晶、雪晶生成和增长过程呈正相关,上升气流带来充足的水汽,配合垂直运动使得雪胚增加,凝华、凇附凇附和聚并过程增强,导致雪晶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年5月1日积层混合云降水2架飞机观测数据分析,使用中尺度模式WRFV3对此次过程积云区和层云区的微物理特征和转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研究。飞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积层混合云中的层云区和积云区冰粒子形状和形成过程有明显差别,层云区的粒子形状组成比较复杂,包含针状、柱状和辐枝状等,而积云区主要以辐枝状粒子为主,聚并、凇附过程明显。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此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回波分布、飞行路径上降水粒子的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等。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云水相对丰富、上升气流强的层云区凇附过程较强,产生的雪在低层融化为雨水,为后期高层形成的雪和霰提供丰富的液态水,能发展成对流较强的积云区,存在播种—供给机制。在积云区,水成物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雪(51.9%)、霰(31.0%)和雨水(16.0%);雪的主要源项包括淞附增长(56.8%)和凝华增长(40.1%),霰的主要源项包括凇附增长(46.6%)、雨水碰并雪成霰(42.6%)和凝华增长(16.1%),雨水的主要源项是霰(77.6%)和雪(22.4%)的融化。而相对云水较少、上升气流较弱的层云区将保持层云的状态,层云区水成物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雪(90.4%)、雨水(6.1%)、冰晶(3.5%);高层冰晶和雪通过凝华过程增长,雪在零度层下融化为弱的降水。  相似文献   
18.
刘香娥  何晖  高茜  王永庆  杨燕 《气象学报》2021,79(2):359-368
数值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中。文中着眼北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对数值模式预报的需求,结合地基作业的特点,初步进行了碘化银(AgI)冷云催化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应用试验。试验采用同化了多种观测资料的北京睿图快速更新和多尺度分析预报系统-临近子系统(RMAPS-ST,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Short Term)的预报结果做为初始场,运用耦合了冷云催化模块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进行冷云催化数值试验,催化模块添加在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中,考虑了水汽在人工冰核上的凝华核化、凝结冻结和接触冻结核化过程,模拟范围覆盖北京地区所有的地面作业站点以及华北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区域。业务试验包括运行对照试验以判定具有催化潜力的地基作业站点及催化信息、进行预催化模拟和实际作业后的催化模拟。个例应用显示,冷云催化数值模式的业务试验可以预判未来一定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相关物理量场的变化及作业效果,可为前期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后期可进行实际作业信息输入进行催化模拟,对比验证与分析可以改进和优化流程算法,不断提升制定地面作业方案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华北层状云系人工增雨个例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茜  王广河  史月琴 《气象》2011,37(10):1241-1251
利用耦合了CAMS详尽云方案和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的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8年3月20—21日环北京地区的一次层状云系降水进行模拟和人工催化数值试验。模拟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一致,分析微物理特征并在所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催化试验。研究在不同催化剂量、高度进行试验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冷水含量高且冰晶含量低的区域引入人工冰晶可使地面降水增加。引入人工冰晶后催化区域水汽明显减少,云水也有减少,冰晶粒子和雪粒子增加,而且水汽减少的量明显大于过冷云水的减少量。同时催化后550 hPa附近的下沉气流中心变为上升气流,动力、热力效应明显。雪碰并冰晶增长、冰晶转化成雪增长是催化高度附近雪晶增加的主要过程,而催化高度以下,雪碰并过冷云滴增长是雪晶增加的主要过程;雪晶碰并过冷雨滴增长是霰粒子增加的主要过程;雨滴碰并云滴增长是雨滴增长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茜  张振文 《城市地质》2009,4(1):31-33
土地潜力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土地开发利用整理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阜新市伊吗图镇采煤沉陷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论述了应用组件式GIs—superMapGIs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信息系统的方法。该方法革新了传统的手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