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1230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818篇
地质学   2839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重建的华南区域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 BC)浓度资料,分析其与南海夏季风在年际尺度上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区域BC浓度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在2000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由显著负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即由高BC浓度弱季风变为高BC浓度强季风。通过合成对比分析,发现1988—1999年(第一时间段)的华南BC主要气候效应是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华南BC使云粒子半径减小,抑制华南区域春季降水,增加了云的生命期,从而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表面和低层大气降温。负温度异常激发了异常反气旋,在南海区域即有东风异常。到夏季,东风异常减弱了季风强度,同时抑制了南海地区的降水。2000—2010年(第二时间段)的华南BC主要气候效应是直接辐射强迫作用:春季高BC浓度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增暖大气,加强降水,但是雨日减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增多,表面和低层大气增温。正温度异常激发了异常气旋,在南海区域即有西风异常一直维持到夏季,增大了季风强度,同时增强了南海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02.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相似文献   
103.
陆伍云 《安徽地质》2006,16(2):158-160
皖南运动后,扬子准地台开始盖层沉积。经加里东、印支平稳抬升后,至燕山运动方始褶皱造山,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南象运动创名于南京南象山,意指侏罗纪象山群沉积前的构造运动。经调查,该地南象运动面,实为象山群与二叠纪栖霞组间断层。  相似文献   
104.
岩石圈强度或有效弹性厚度(Te)控制着岩石圈对长期负载的响应及其演化过程和空间构型,包含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对解译地壳、岩石圈乃至地幔介质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过程及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拟回顾从均衡概念的提出至今关于岩石圈强度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历史角度梳理岩石圈强度研究的沿革脉络、各种方法发展的逻辑关联,并对岩石圈强度与壳幔耦合、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地震孕震层厚度的关系以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各向异性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5.
COSMIC-2可提供连续大气数据源用于改进天气预报,有助于对极端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将中国大陆地区按照气候类型划分成5个区域,依托CMONOC站点PWV序列,开展COSMIC-2 PWV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精度分析。从站间距离和高程2个角度进行COSMIC-2掩星点与GNSS站点PWV匹配方案设计,分别针对中国大陆地区、不同气候类型和部分代表站点开展COSMIC-2精度评定。研究表明,高原山地、温带大陆、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的RMSE分别为1.40 mm、1.49 mm、2.68 mm、3.11 mm和3.16 mm;内陆地区精度优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06.
107.
江南大陆——扬子江以南之加里东宁山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41,6(Z2):293-294
扬子江以南之沅水流域,汨罗水流域,修水流域,乐安江及之江以北,户山黄山以南之地域,亦即桂之极北,黔之东湘之西及北,赣之北,皖之极南,浙之西北,泥盆纪以前地层,包括震旦前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分布甚广,造成一约略  相似文献   
108.
杨钟健  刘东生 《地质学报》1950,(Z1):43-90,97,98
四川歌乐山洞穴沉积中之哺乳动物化石,为除万县之洞穴沉积以外最丰富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之材料。其中包括三十五属,共四十一种分属於八目内,中有新属新种二及新种八。分析此化石地点所代表者均属一动物群,仅第五十一地点有较古老型之动物之存在。若与华南各地如四川万县,广西武呜,云南富民,江苏丹阳及江西乐平之洞穴沉积中之化相比较可知俱为同一时期之动物。其主要之代表竹鼠,豪猪,熊,虎,剑齿象,貘,犀,猪等统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此动物群与北京附近周口店之洞穴沉积为同一时期者。王林(G.H.R.von Koenigswald)及寇鲁伯(E.H.Colbert)称此动物群为“中国—马来动物群”与时代更老之下更新统之“印度—马来动物群”不同。但动物之发源与迁移常来往频烦,殊不限于一个方向之移入或迁出。故某一动物群之是否原生常就其中所具代表性之动物移入成份之多寡而决定之。歌乐山之动物群,亦即‘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为一原生华南之动物群,受华北,印度及爪哇三方面动物移入之混合组成。其中以华北移入之份子较多,但此种参加之份子不足以影响此动物群之原生性。如标准之北方动物,兔,骆驼,马及羚羊等在此并无发现。而原生南方之剑齿象,熊猫,貘等在周口店至为稀少或不存在。此南北动物群间之分隔似与秦领之存在有相常之关系。在歌乐山之化石中尚有数种属发现于华北较老之地层中者,是否彼等为起源于华北者现因所知尚少不能决定。歌乐山动物群与现在生存之哺乳动物相比较,虽其中多数均已灭绝,但亦有一部分生存于华北及华南。  相似文献   
109.
1  8 0 1和 5 34站位的侏罗纪地层1 .1  80 1站位的放射虫ODP80 1站位始钻于 ODP1 2 9航次期间 ,并且是太平洋中对侏罗纪洋壳进行采样的惟一位置 ( 1 8°3 8.5′ N、1 56°2 1 .6′ E,Pigafetta海盆 )。ODP1 85航次在 80 1 C孔钻入洋壳的深度为3 41 m。首先使用 HCL溶液分离出样品中的放射虫 ,然后用稀释的 HF( 1 %~ 3 % )除去碳酸盐组分。本文运用了放射虫个体组合带 ( UAZ)和 Baumgartner等 ( 1 995)的分类法。80 1 B孔的 1 2 9-80 1 B-3 7R-1 ( 0~ 6cm )和3 9R-1 ( 8~ 1 1 cm)样品中发现了保存中等至保存好的放射虫。1 2…  相似文献   
110.
裂谷作用—被拉裂的大陆—岛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