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20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97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65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喀斯特断陷盆地环境地质分区及功能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随着新生代高原隆升产生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断块差异沉陷及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山间盆地。由其以局部地块断陷为主导并伴随侵蚀及溶蚀的成因机制所决定,具有地貌分区明显、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植被分带性强、气候垂向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区间差异大等特征。其中,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既是地质环境本质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对生境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因素,而且容易认识和识别,是环境地质分区的良好标志。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标志,喀斯特断陷盆地可划分为侵溶蚀山区、溶蚀丘峰谷地区、沉积平坝区、侵溶蚀河谷区4个环境地质分区。侵溶蚀山区生态功能突出,溶蚀丘峰谷地区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沉积平坝区经济功能尤显重要,侵蚀河谷区视所处大江大河流域的区位及宏观影响而定。资源开发和环境恢复治理,应与环境地质分区功能相协调,按流域系统评价和全面权衡利弊、科学规划布局,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2.
以贵州省罗甸县为例,获取岩性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景观格局分布等数据,从景观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岩性分区的人为活动对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模式。研究表明:(1)利用景观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进行评价,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岩性分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差异;(2)非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稳定程度高于亚喀斯特区域,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稳定程度最低;(3)亚喀斯特区域的景观干扰程度高于非喀斯特区域,典型喀斯特区域受到的干扰最小;(4)非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最好,亚喀斯特区域次之,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较差;(5)2000—2015年,不同岩性分区下的景观生态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趋势。典型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为0.30、0.18、-0.24、-0.18,2000—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有所下降,但201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处于上升状态;亚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0.55、0.17、0.32、-0.51,2000-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下降,而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上升,201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又处于下降状态;非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为0.66、0.38、0.27、-0.30,200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受岩性及人类活动影响的亚喀斯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更为敏感。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中应根据岩性的差异进行分区对待,更需关注亚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103.
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宇鸾  张颖  李秀彬 《中国岩溶》2017,36(4):492-500
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模型,评估了1990-2010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过程,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对黔桂岩溶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呈增强趋势,综合指数从0.09增长到0.30;(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该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时段Ⅲ压力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变化量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为0.317 9、0.473 3和0.185 9,时段Ⅱ的Global Moran’s I值均大于时段Ⅰ的值;(3)就局域空间自相关而言,热点区、次热区趋向集聚于以贵阳市为龙头的黔中城市群、黔西南州、南宁市及其周边区域,冷点区、次冷区连片分布于黔桂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偏远山区。因而,建议在黔桂岩溶山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土地利用冲突,以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4.
岩溶山区浅层滑坡具有发育规律性差、前期变形迹象小、面小点多等特征,早期识别难度大,难以实现全面调查与监测,因此,对典型案例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1日贵州省大方县金星组发生滑坡,共造成23人死亡。金星组滑坡滑体厚度平均仅为4 m,总方量约9.5×104 m3,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浅层基岩滑坡。研究认为,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顺层坡体结构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滑坡发生前的降雨入渗且无有效的排泄途径,导致坡体中的薄层泥岩发生泥化是金星组滑坡发生的直接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5.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8,63(4):353-358
吴传钧先生1918年4月2日生于苏州。曾就读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任校长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中学,受胡先生的熏陶和启发,他确立以地理学为主的研究方向。据先生介绍,在大学一、二年级时,他的兴趣偏向于气候和地形,但到三、四年级时受到  相似文献   
106.
近36年新疆天山山区气候暖湿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根据天山山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最大熵谱、Mann-Kendall和自然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对近36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量和下垫面湿润指数等气候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近36年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最大可能蒸散量呈减少趋势,下垫面湿润指数呈增大趋势.受其综合影响,近36年天山山区气候呈较明显的暖湿化变化趋势. (2) 突变检测表明,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而最大可能蒸散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3) 36年里,降水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不存在<36年的显著周期,而温度变化具有>36年、9年、4年和2.4年的显著周期,最大可能蒸散量变化具有>36年、5.1年和2.4年的显著周期.(4) 10站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等四要素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天山山区235 a气候变化及降水趋势预测   总被引:27,自引:18,他引:9  
  利用4个降水重建序列与天山山区10个气象站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天山山区近235 a来气候变化的年降水序列,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7.7%。对过去235 a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的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大致经历了7干7湿的变化阶段,其中偏湿年份为124 a,多于偏干年份;天山山区的降水量以2.1 a、3.0 a、5.8 a、6.0 a的高频变化和24~25 a的低频变化周期最为显著。研究表明,近百年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80年代,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冰川退缩、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萎缩、沙漠面积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8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量迅速增加,导致河川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和沙尘暴日数减少,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但同时造成洪水和地质灾害频繁。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周期叠加方法对天山山区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降水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天山山区以湿润为主,期间有部分年份可能较常年干旱。  相似文献   
108.
森林活力是森林生长、更新的能力,其主要受垂直结构功能和水平景观格局的影响和制约。通过与原生林的比较,揭示与原生林群落结构或功能的差距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的活力水平。目前,中国基于“距离式”思想的森林活力评价方法仍局限于群落尺度,而新西兰学者则提出了结合多尺度、多要素且简单实用的森林活力评价方法。通过典型群落样方调查和森林斑块格局分析,获取云南石林喀斯特公园森林恢复更新数据和斑块格局,对照目标群落,依据6个评价项目与指标,评价了公园4种主要森林植被恢复的森林活力,结果显示:依滇青冈林(Form.Cyclobcdanopsis glaucoides),云南木樨榄-滇青冈林(Form.Olea yunnanensis—Cyclobcdanopsis glaucoide),团花新木姜子林(Form.Olea yunnanensis),云南松林(Form.Pinus yunnanensis)的顺序森林活力降低;影响公园森林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森林斑块的抗干扰能力和物种源水平。  相似文献   
109.
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相似文献   
110.
对贵州省清镇市站街镇林歹铝土矿第二矿区的油菜种植区、矿土上部树林区、废石堆积区、矿土堆积恢复区4类环境进行苔藓植物采集,并对具芽胞苔藓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经鉴定发现苔藓植物10科22属37种,优势种(频度大于10%)为日本大丛藓Molendoa japonica Broth.(18.72%)和银叶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11.06%);(2)发现8种具芽胞苔藓,占总种数的21.62%,隶属于丛藓科Pott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其中日本大丛藓和芽胞银藓Anomobryum gemmigerum Broth.为常见具芽胞苔藓;(3)油菜种植区中具芽胞苔藓种类最多(6种),但出现频度不高,非该类环境中的优势种,日本大丛藓在4类环境中均有发现;(4)在4类环境中,相对恶劣条件下具芽胞苔藓出现的几率更大;(5)瘤根真藓Bryum bornholmenseWinkelm.& Ruthe.和毛状真藓Bryum apiculatum Schwagr.的芽胞长于假根上,其余种类芽胞均见于叶腋处,呈扫帚状,芽胞形态上呈现多样性,有球形、棒形、棒槌形、芽形、纺锤状和火炬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