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68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军  宋金明 《海洋科学》2014,38(2):29-33
报道了用稳健统计技术(Robust statistical technique)和Grubbs检验法,在实验室间能力验证海洋生物体样品总汞含量检测结果评定分析中的应用。结果分析表明,用稳健统计技术和Grubbs检验法,对多家实验室参加的海洋生物体样品总汞含量检测能力验证数据中的离群值进行评定,其结果具有一致性,相比而言,稳健统计技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程序更加科学、直观和简洁方便,可很好地反映多个实验室能力验证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2.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OTRACES program,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distribution of tellurium (Te) in marine environmen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his study,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Te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nearby waters was determined in May 2009 by hydride-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to elucidate the abundance, domin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ults show that: (1) dissolved Te was low owing to its low abundance in the Earth's crust, high insolubility in water, and strong affinity to particulate matter; (2) Te(IV) and Te(VI) predominated in surface water. Te(VI)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bottom water, and Te(IV) was the minor species; (3) Horizontally, resulting from low phytoplankton metabolism and the weak reduction from Te(VI) to Te(IV) in the shore, Te(IV)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zone instead of the coastal region. However, Te(VI) was abundant near th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here the Changjiang water is diluted and in the area to the south where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vaded. In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Te(IV)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uspended paniculate matter (SPM), indicating that it was adsorbed by particulate matter. While for Te(VI),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PM suggested that it was desorbed from the solid phase. In the estuary, dissolved Te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salinity. However, it deviated from the dilution line in high-salinity regions due to the invasion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and th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IV) and SPM nutrients indicated that it was more bioavailable and more related to phosphorus than to nitrogen. Progress in the field is slow and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quantify the input of Te to the estuary and evaluate the biochemical role of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03.
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水pH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2015—2016年长江口邻近海域现场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其海水pH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四季pH在7.76—8.32之间,其中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季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pH垂直分布相对均一。长江冲淡水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pH的影响是局域性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春、夏、秋季海水pH区域分布的重要过程。春、冬季节表层海水pH分布受海-气界面CO2交换的影响较大。温度、生物作用及长江冲淡水扩展是导致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H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4.
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演变与营养盐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人为影响海洋研究与海洋学基础研究的典型海域,胶州湾历经90年的科学调查和研究,获得了系统的对胶州湾海洋学的认识。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营养物质输入以及百年来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结果和结论。近年来,胶州湾海水呈现“高氮-低磷-低硅富营养化”状况较明显,浮游生物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输入到胶州湾营养物质的量巨大,总溶解态氮的年输入通量为6 945.4 t/a,其中无机氮、有机氮分别为4 453.1 t/a,2 492.3 t/a。点源和河流是总溶解态氮的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无机氮输入通量的39%和20%,有机氮输入通量的31%和41%。总溶解态磷的年输入通量为160.6 t/a,其中无机磷的输入略高于有机磷,二者分别为88.0 t/a,72.6 t/a。河流和点源是无机磷的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无机磷输入通量的40%和30%,而对于有机磷而言,河流是其主要的输入方式,可占其输入通量的51%,而地下水和点源也分别占输入通量的24%和15%,这些大量输入的营养物质对胶州湾生态环境变化起了关键作用。胶州湾百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胶州湾受人为影响很小,其化学要素水平基本呈现“背景值”且比较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胶州湾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沉积物中的化学组分持续增加,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到2000年达到高峰,2000年后,由于环保治理措施的加强,沉积物中的化学组分呈明显降低趋势,基本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5.
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山作为深海大洋独特地貌,尽管其研究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对大洋海山的形成、地质特征、动力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了解甚少。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回声探测、无人潜水器和卫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对大洋海山的系统探索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大洋海山研究已成为当代人们所渴求探索的领域之一。本文对大洋海山的研究历程、分类、生物群落特征、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维持海山区高生物量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目前全球海山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其分类一是基于构造特征,可将海山分为板块内海山、大洋中脊海山和岛弧海山;二是基于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海山为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形成了高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物独有性等三种主要的生物群落特征,使海山成为世界海洋渔业的重点海域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海山突出的地形对大洋环流造成阻隔,因而在海山周围形成了其独特的水文环境,其中海山环流和上升流是其两种典型代表,这些独特的水文环境特征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海山区的高生物量主要通过上升流输送、地形诱捕和海流水平输送三种机制维持,三种机制对支撑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6.
彭全材  宋金明  李宁 《海洋学报》2018,40(10):71-83
人畜大量使用的抗菌药物随入海径流和点源排放进入到海洋环境中,其分布迁移特征和生态环境风险备受关注,研究探讨抗菌药物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环境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质谱法(SPE-HPLC-MRM-MS),研究了胶州湾2017年8月表层海水中6类20种典型抗菌药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6类抗菌药物总浓度为12.59~147.69 ng/L,平均浓度为54.82 ng/L,就6大类抗菌药物的平均浓度而言,胶州湾表层海水中四环素类浓度最高,均值达41.32 ng/L,其次是林可霉素类8.56 ng/L,喹诺酮类2.62 ng/L,磺胺类1.15 ng/L,大环内酯类0.82 ng/L,头孢类浓度水平最低为0.35 ng/L;头孢类和林可霉素类在我国海洋环境中被检测到系首次报道,其中林可霉素最高值为96.40 ng/L;表层水抗菌药物湾内高于湾外,湾内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湾东高于湾西,湾东近岸海区(站点S5)有最高浓度。人用、兽用和人畜共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52.0%、30.2%和17.8%,人用药物为其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胶州湾表层水体中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高生态风险,S5站邻近为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排放监控,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7.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2020,51(4):695-704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8.
曲宝晓  宋金明  袁华茂 《海洋学报》2018,40(10):119-130
通过对沉积物中粒度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TOC/TN)和碳、氮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的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信息与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解析了百年尺度下大亚湾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特性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TOC、TN、δ13C和δ15N表现稳定,陆源与海源有机碳的比例维持在3∶7,而自此之后,TOC与TN含量显著升高,TOC/TN持续下降,在1980—2000年和2010年至今都出现了陆源有机碳比例升高,海源有机碳比例降低的现象。上述显著变化表明大亚湾海洋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20年来GDP与沉积柱中TN和δ15N呈现出的显著正相关,与TOC/TN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沿岸经济的迅猛增长,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周边人口的急速增加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大亚湾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未来的研究应更密切关注人为活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行为,加强海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9.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changes i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and their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n the Bohai Sea are presented. The amount of sewage disposal, use of fertilizer and the Huanghe River runoff were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IN or DIP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hai Sea over the last 30 years. Moreover, the changes in DIN and DIP resulted in changes in the limiting nutrients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Bohai Sea from nitrogen in the early 1980s to nitrogen-phosphorus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n to phosphorus after the 1990s. In addition, changes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half saturation constant (K 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utrient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Bohai Sea over the last 30 years. Cell abundance percentages of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with high K s values for phosphorus and low K s values for nitrogen have decreased since the 1980s, while those of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with low K s values for phosphorus and high K s values for nitrogen increased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10.
采用色谱法分析获得了10种常见海藻中的 F–、Cl–、组成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阴离子组成与海水环境的初步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无机阴离子总含量褐藻高于绿藻和红藻,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褐藻和绿藻门的羽藻容易富集碘,是良好的生物碘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显示 Cl–与 I–相关程度最密切(r=0.681),其次是主要是F–、SO ?和缩因子与海水中该元素逗留时间的对数相关统计表明,孔石莼、浒苔和鼠尾藻的相关系数大于0.9,说明某些海藻与海水中的非金属无机元素的分布迁移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近岸区域海藻中无机非金属元素的组成可为揭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讯息.PO ?与 I–以及34 PO ?与 Cl–;主成分 1 34 24 NO?贡献比较大,主成分2主要是3 PO ?、Cl–及I–贡献比较大.海藻中阴离子的浓34 SO ?、24 PO ?、34 NO?、I–等无机阴离子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