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4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2011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软土层在发生震陷过程中,厚度和孔隙比随着震动的持续会不断变化,每一次加荷后,软土层都会因为压缩而厚度减小,相应孔隙比也会减小;而且震陷量的大小与软土层的排水条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虑软土层参数变化及上下相邻土层的排水条件后,利用震动固结原理,提出了震陷量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唐山沿海地区的软土层在1976年地震中的震陷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震陷量Ⅶ度区在27.4~111mm之间,Ⅷ度区在114~671 mm之间,Ⅸ度区在463~1315mm之间.据震后实测的地面垂直形变资料显示,沿海地区地面沉陷量Ⅶ度区一般在25~100 mm之间,Ⅷ度区一般在100~500 mm之间,Ⅸ度区一般在500~1551 mm之间.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02.
来源于细菌的支链甘油四醚膜类脂化合物(brGDGTs),首先发现于泥炭中,是一种分布广泛、易于检测的重要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了brGDGTs在济阳坳陷垛石桥地区150 cm深度土壤中的分布,结果在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brGDGTs化合物,总体含量为4.0~73.0 ng g?1,显示brGDGTs在空白对比区含量较低,而在油气藏区和夏口断层处含量明显升高.brGDGTs含量与油气田区分布以及酸解烃指标(乙烷含量)都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油气藏上覆土壤中brGDGTs含量同下伏油气藏油气的渗漏密切相关;并且相比于酸解烃等传统化探指标,brGDGTs化合物稳定性更强,可以记录历史时期烃类渗漏,因此brGDGTs可能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油气地表化探指标.  相似文献   
103.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矿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性圈闭作为三湖坳陷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明确物源区及各源区对坳陷内部的影响范围是首要任务。依照 重矿物“相关性分析定母岩类型、因子分析定物源主次、Q聚类分析定影响范围、稳定系数分析定物源方向”的研究思路,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所有重矿物数据的数理统计特征,发现工区母岩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中基性喷出岩和少量沉积岩,分别对应南部昆仑山主要物源、东北埃姆尼克山次要物源和北部祁连山弱物源。南部物源主要控制南斜坡区沉积,但其中西南昆仑山-那北分支物源影响范围可达北斜坡台南-涩北气田一带;东北物源对坳陷内部影响范围局限在盐湖、哑叭尔及察尔汗一带;北部物源对区内沉积起微弱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陈永伟  刘显群  王立忠  舒恒 《岩土力学》2011,32(7):2225-2230
海上和沿海区域砂性土地基在强震作用下需同时考虑液化、震陷以及流滑效应。选用杨朝晖叠套屈服面模型,提出了获取计算参数的简化方法,用OpenSees验证了该模型模拟液化的能力;开发了OpenSees与ANSYS的接口,对处于强震地区、地基土为松散砂性土的印尼某进水明渠堤坝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动力计算,判断了场地的液化情况,预测了堤坝及地基的震陷量和侧向流滑,计算结果对该类地基的加固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DDC桩间距为1.0~1.4 m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王江营  曹文贵  翟友成 《岩土力学》2011,32(Z2):274-278
深海沉积物与履带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是深海资源采运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膨润土与水的混合物代替深海沉积物,将履带分解为压陷板和剪切板,在特制的试验槽内开展了沉积物的压力沉陷试验与剪切变形试验,得到了沉积物与履带相互作用的压力-沉陷关系曲线和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基于Bekker沉陷模型,得到了模拟沉积物压力-沉陷模型的各个参数值;同时,发现模拟沉积物剪切变形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线弹性阶段、应变强化阶段、应变软化阶段和残余应力阶段  相似文献   
107.
地层不整合结构的量化判识是油气藏,特别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成藏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断陷盆地覆盖区不整合结构研究相对局限、量化判识不够的现状,研究了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纵向结构的发育特征,将不整合结构划分为Ⅰ1,Ⅰ2 和Ⅱ三种类型,它们可通过实验室岩芯样品的分析测试量化判识。由于不整合各层结构在测井曲线上都有一定的响应,因而根据多种测井曲线构建了综合分层曲线,并用最优分割法确定了地层中不整合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根据GR,AC和SP 曲线建立了主成分曲线,并综合岩芯地质和分析测试研究成果,提出了量化判识不整合结构的量化标准图版。该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勘探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岩心描述和镜下观察,分析了研究区下古生界硅化岩溶储集层的岩性特征。通过对沟通潜山 断块和古近纪洼陷的边界断层产状、潜山断块内下古生界产状的分析,认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备埋藏岩溶作 用条件,提出了古近纪沉积物压释酸性水向潜山断块运移的3种方式,即: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倾 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渗入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利用这 3种模式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 下古生界潜山硅化岩溶储集层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高部位 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纵向渗入补给对流循环模式, 可以解释潜山断块的低部位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该模式还可以合理地解释硅化岩溶储集层在下古 生界赋存层位的 “ 穿层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合理解释潜山断块周缘发育硅化岩溶层段,而潜山断块中心地带 很少出现硅化岩溶层段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9.
用地面露头、地震和CEMP(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资料揭示的库车坳陷-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难以用经典的“A型俯冲”冲断褶皱楔变形模型来解释,因而文中提出一种“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非俯冲”收缩构造解释模型。所谓分层变形是指受古近系膏盐岩层和侏罗系含煤地层等软弱岩层分隔,不同深度的岩层发育不同的收缩变形样式;所谓垂向叠置是指不同层次的强变形带在垂向上叠置,不存在区域性大位移的拆离断层。位于盐岩层之上的新生界以滑脱褶皱变形为主,而盐下层的中生界沉积层及盆地基底则以收缩断裂变形为主。浅部的滑脱褶皱表现出紧闭背斜和宽缓向斜组合,背斜具有不对称形态,其核部在古近系盐岩层或侏罗系含煤地层中滑脱,可在陡翼发育破冲断层或缓翼发育顺层滑脱逆冲断层。深层断裂变形以向山脉倾斜的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上盘形成冲断隆起,次级断层相对较少,下盘则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的次级逆冲断层构成楔状叠瓦冲断构造。深层断层向上延伸在古近系盐岩层中尖灭,部分次级断层向下延伸并在侏罗系含煤地层中或盆地基底面滑脱,但是主干逆冲断层高角度切入基底,向上则对应于浅层背斜的核部。基底卷入的高角度主干逆冲断层可能利用了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位移,并成为控制局部构造变形的主要构造要素。天山上升引起的垂直剪切作用是导致库车坳陷-南天山盆山过渡带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或促成先存正断层的反转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0.
土壤盐渍化作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盐渍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研究,是发展研究盐渍地动态监测与预报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及时掌握盐渍化程度与分布,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生态改良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基于GIS和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对渭-库绿洲1989、2001、2007年三个时期的盐渍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7年间重度盐渍地的变化程度剧烈,呈剧烈增加态势;中轻度盐渍地面积减少,主要向重度盐渍地和非盐渍地转化;非盐渍地有所减少,主要向中轻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转化;绿洲内部盐渍化程度有所降低,而绿洲外围盐渍化程度加剧;盐渍地重心具有向绿洲外围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通过分析盐渍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表明盐渍地时空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两大系统的驱动,人为不合理的灌溉是促使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为盐渍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提供了普适性较强的实现方法,为构建盐渍地定量监测模型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