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12-month program of monitoring potentially toxic microalgae(that produce lipophilic shellfi sh toxins; LSTs) and their toxins in bivalves was conducted from April 2006 to March 2007 in the Nanji Islands, East China Sea. Two Dinophysis species, D. caudata and D. acuminata, were identifi ed, and D. caudat a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species. D. caudata was detected in water samples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06, and between February and March 2007. It reached its highest abundances in May, with a mean abundance of 1.38×10 2 cells/L in surface water and 1.25×10 2 cells/L in bottom water(10 m deep).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 caudat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LSTs in bivalve samples, which mostly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as D. caudata blooms, between April and July 2006. All of the cultured bivalves sampled between April and June were contaminated with LSTs, with an average toxicity of 85 μg okadaic acid(OA) eq./100 g meat, which wa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Chinese regulatory limit(20 μg OA eq./100 g meat). Ten out of fi fteen wild samples(66.7%) collec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positive for LSTs, and contained an average LST toxicity of 45 μg OA eq./100 g meat(more than twice the regulatory value). Cultured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collected on 15 May 2006 had the highest toxicity, 320 μg OA eq./100 g meat, and relatively high toxicities(80 to 160 μg OA eq./100 g meat) were found in bivalves until the end of July.  相似文献   
102.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 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 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 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 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质荷比(m/z) 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m/z 600~1 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 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 覆盖了40.4%指纹信息; 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 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 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 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 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珊瑚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 珊瑚礁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 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无论在其物质组成还是发育环境上都具有独特性, 该区海洋水动力作用在珊瑚礁体不同部位强度不同, 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是造礁珊瑚生态环境和碎屑沉积分带的主要原因, 它与珊瑚礁地貌分带、珊瑚礁工程性质相结合, 形成了珊瑚礁不同的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在分析了该区地质背景、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等的基础上, 对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场地稳定性进行探讨, 为该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容灾机制是当前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如何把目前较成熟的容灾技术应用于航天测控领域,提出1种航天测控中心远程容灾解决方案,包括风险分析、体系结构和方案实施。  相似文献   
105.
中子星X射线双星中kHz QPO现象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器(RXTE)在中子星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发现了千赫兹准周期振荡现象(kHzQPO)。kHzQPO的频率一般在几百到上千赫兹,其动力学时标与吸积盘最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时标一致,因此普遍认为kHz QPO产生于中子星表面附近区域,携带了来自中心中子星及周围强引力场信息,如质量、自转周期、角动量、半径、磁场等。kHz QpO现象的理解为研究强引力场和致密物质状态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着重介绍基于kHz QPO的基本现象和相应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06.
浙江珊溪水库库区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新运  于俊谊  张帆 《地震学报》2013,35(2):199-208
2002—2007年发生的珊溪水库地震事件是少震、 弱震的浙江省区域显著的地震事件. 搜集182次ML>2.0地震的近场台站数字地震波形, 使用这些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 根据计算尾波Qc(f)值的Sato模型, 通过滤波及去除环境噪声, 计算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c(f)值; 拟合Q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水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的时空特征. 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 从近场9个台站的记录中挑选出641条三分向记录, 计算尾波衰减参数, 得到尾波Qc(f)与频率f的关系为: Qc(f)=52.19±7.11f0.922 1±0.05. 结果表明, 本区域为低衰减区域. 震群活动使区域介质对高频率波衰减趋势性增大. 进一步对尾波衰减参数及尾波采样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 该区域存在深部高衰减层.   相似文献   
107.
唐古栋滑坡和雨日堆积体位于四川省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正在规划设计的雅砻江楞古水电站中坝址下游1.5km处,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危险。本文以局部构造为线索,从雨日堆积特征分析入手,建立其与唐古栋滑坡在成因演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雨日堆积体的深入解剖,了解了唐古栋滑坡的形成过程,建立了该段河谷岸坡总体地质演化过程以及阶段性特征:唐古栋滑坡、雨日堆积体作为同一局部构造中的不同个体,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存在必然的联系,代表不同演化阶段特征性产物。  相似文献   
108.
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斌  王兴志  张帆  杨跃明  李盼 《现代地质》2012,26(1):168-174
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川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的研究表明,其储集岩类型主要有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储集物性较差,多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是海平面下降形成的一套产物,储层的发育及演化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二叠纪长兴组生物礁古地貌高地和龙门山岛链的形成,为飞仙关组的沉积提供了高能沉积环境,而相对海平面的下降促进了高能滩体的形成,位于台地边缘的高能鲕粒滩体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09.
基于EMR方法的内蒙古测震台网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内蒙古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为该地区的地球科学研究和测震台网的进一步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根据内蒙古测震台网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分析了地震定位台站数据和台站张角的时空分布,并采用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研究了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站张角和台站数的时空演化能够定性、客观地反映内蒙古测震台网台站数量由少到多,地震监测能力由弱到强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EMR方法给出的Mc时空分布,可定量描述内蒙古测震台网各历史时期Mc时空的监测能力变化.结果显示,1990—2001年的模拟记录期间,呼和浩特地区Mc值约为ML2.0,与蒙古交界地区可达ML3.0以上.2002—2007年的模拟和数字化并行期间,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与外省交界地区监测能力有所提升.2008—2012年的"十五"数字台网运行期间,测震台网的建设有效克服了行政区划狭长、台站布局不合理的现状,绝大多数地区ML2.2以上地震基本完整.相关研究将为内蒙古地区地震观测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布局、地震观测产品用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巷道要经历开挖前稳定、开挖扰动、支护稳定或再破坏的演化过程,巷道稳定状态受原岩应力场-开挖扰动应力场-支护应力场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FLAC^(3D)分析了不同预紧力与间排距条件下锚杆、锚索产生的围岩支护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定义了围岩应力扩大系数k来表征围岩应力的扩散效果,揭示了锚杆、锚索预紧力耦合支护效应。针对朱集西矿深部巷道特征与地质条件,提出了锚网索喷+U型钢支架+注浆+底板锚注分步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开展了三维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支护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揭示了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与支护结构受力演化规律,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了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难题。监测结果表明,该联合支护方案有效地控制了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与底臌,保证了巷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及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