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闭合裂纹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地震过程中断层面的相互作用,设计了四类裂纹面状况不同的断裂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裂纹面的状况对于含裂纹材料的σc(21/2)值有强烈的影响,并利用断裂力学的原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实验中解决了如下技术关键: 1.可用三点弯曲、局部受拉、单面启裂、双面贯穿的方法,在脆性材料板状试件(玻璃板、岩石板)以及有机玻璃板中预制中心穿透裂纹。 2.在裂纹端部预计裂纹扩展的区域内粘贴电阻应变片,用以判断并测量裂纹初始扩展及其相应的破坏应力σ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北海道中部位于千岛群岛和日本岛弧东北部的汇合处。晚第三纪沉积岩广泛地分布在一些盆地中,这些盆地形成于日本海东缘地区,且与弧后扩张和岛弧碰撞有关。其中在Habozo沉积盆地中沉积了从中中新世到上新世的厚达几千米的碎屑岩。基于露头资料,笔者认为这个盆地的沉积层序似乎受盆地沉降和第三级海平面升降的双重控制。根据层序地层学观点,可以计算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变化。该分析表明从16Ma  相似文献   
103.
伊利诺斯、密执安、威利斯顿和哈得逊湾盆地的构造沉降史表明这些盆地是通过初始的机械沉降和尔后的热沉降形成的,热沉降是均衡的、非补偿的冷却岩浆体过剩质量所造成的沉降。伊利诺斯、威利斯顿和密执安盆地的热沉降发生于530~500Ma这一很窄的时间间隔内。而哈德逊湾盆地的热沉降发生在400Ma。随后在阿莱干尼—海西运动期间,伊利诺斯和密执安盆地中发生了挠曲的前陆盆地沉降,这种沉降是远距离场(Far-field)的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威利斯顿类似的挠曲沉降发生在落矶山的拉拉米运动变形期间。落矶山的第四纪隆升也促使威利斯顿盆地再次沉降。  相似文献   
104.
陆源碎屑沉积物沉积速率的变化有11种级别,沉积单元物理尺度的变化有14种级别。这些变化显示了沉积单元的谱系结构,从而提供了对地层和沉积的分析格架。构造单元的分组主要是基于沉积事件再现的间隔,第一组沉积物是持续10秒至几分钟的事件的产物,例如流体边界层的破裂—冲刷作用(在冲积层中单个的纹层)。第二种沉积物形成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包括波浪和砂丘沉积增量。第三组沉积物形成于几小时到1~2天,例如昼夜变化形成的潮汐簇和大型河流底形。第四组沉积形成于几天至几个月,包括小潮旋回和空间范围内许多风暴事件,例如在春季融化季节期间小的河流泛滥事  相似文献   
105.
临界窗口外S波分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详细讨论了自由界面对入射S波的影响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一种对临界窗口之外的S波分裂资料的处理方法。首先对径向和竖向记录资料进行振幅和相位矫正,进而利用最大特征值和波形识别算子法(刘希强,1992)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天水爆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破资料显示了比较明显的S波震相,且产生了明显的S波分裂。  相似文献   
106.
国际河流开发和管理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际河流分布广,其流域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大,许多国际河流是多国大河,开发程度存在差异,且随国家经济边界的变化,其数目及其跨越国家数目相应变化。国际河流开发和管理相对于国家河流具有其特征,并由此带来跨境问题。随着流域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以及世界国际河流开发和管理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国际河流开发和管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从单一目标向社会、经济和生态多目标转变;从短期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商品价值目标转向包括非商品价值的目标;(2)不仅包括自然要素,还包括了与其相关的社会、人文要素。要求考虑开发和管理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人文要素;(3)从单一国家的开发转向多方参与、多国联合开发,并提出整体开发方式,并且具有多方参与的特征,包括有影响力、奖金和技术能力的国际机构、学术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投资者和社区团体等;(4)管理对象从技术管理向人的管理方向转变;(5)管理范围从流域的一部分,扩大到全流域,甚至扩大到整个地区流域各国而不仅仅是沿岸国之间,从单纯的流域内考虑转向更广泛的区域范围;(6)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7.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 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 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 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 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 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 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108.
储德平  万波  李红  方芳  王润 《地球科学》2021,46(8):3039-3048
地质实体是地质文本中的关键和核心信息,对其准确识别是地质信息提取和挖掘的重要前提.设计了ELMO-CNN-BiLSTM-CRF模型,基于预训练字向量构建深层BiLSTM-CRF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添加词语动态特征以及词语字符级别的特征,弥补字向量特异性缺失的问题,提高对于地质文本中复杂多词义的识别水平和对地质实体局部特征的提取能力.以《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矿勘探地质报告》为例,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5.15%、95.26%和95.21%.实验表明相比BiLSTM-CRF和CNN-BiLSTM-CRF模型,该模型在小规模语料地质实体识别方面效果更优,且能够有效识别长地质实体词汇和地质多义词.   相似文献   
109.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存在丰富的热液流体活动。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茅口组碳酸盐岩中的热液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区茅口组热液活动包括2类,一类为硅质热液,表现为薄层硅质岩或硅质团块;另一类为碳酸盐型热液,表现为粗晶方解石和白云石充填在张性构造裂缝中或呈“雪片状”集合体,偶见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伴生。硅质岩主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表明硅质来源具有多样性,是热液硅与壳源硅的混合;黄铁矿、闪锌矿原位S同位素 δ34S 介于-3.91‰~-6.87‰之间,推测可能受到了微生物和基性岩浆岩的双重影响;方解石脉和具鞍状双晶的白云石脉普遍具有CaO高于标准计量、相对富Sr和U、贫REE和Ti、Ce/Ce*明显负异常、Eu/Eu*主体正异常、Y正异常等特征,表明碳酸盐脉为热液活动的产物,流体来源也呈现出火山活动相关流体与富钙地下水混合的特点。闪锌矿富集Ge和Cd,Zn/Cd及Zn/Fe值反映了中等成矿温度。硅质岩和碳酸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4.7~294.3 ℃之间,与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所揭示的特征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穿层状硅质结核和团块的首次出现往往标志着茅口组热液活动的开始,而张性构造裂缝和碳酸盐型热液活动带来的围岩白云化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白云岩储集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10.
基于激光雷达资料的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时,不同小波母函数的选取可能得到不同的边界层高度。因此,对构造的白天及夜间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理想廓线进行Haar小波协方差变换,并对后向散射信号梯度廓线进行Morlet与Mexican Hat小波变换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宜采用Haar函数与Mexican Hat函数作为小波母函数,其中Haar函数准确性优于Mexican Hat函数,而Mexican Hat函数更易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3种小波变换法的反演结果对小波振幅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小波母函数的小波振幅,发现无论是理想廓线还是叠加扰动的廓线,较大的小波振幅易得到比较稳定准确的白天边界层高度与夜间混合层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