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34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Forster等依据与δ18O无关的TEX86值来推算古温度的方法,获得了中白垩世(阿尔布期—三冬期)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记录。中白垩世期间,南美Demerara海隆位于热带大西洋西部,从赛诺曼期SST逐步升高(达31℃—35℃),至赛诺曼期-土仑期界线附近,SST的最高值明显高过35℃;土仑期内出现两次变凉事件(降温约2℃—3℃),打断了中白垩世稳定变暖的趋势;康尼亚克期,SST逐步下降,至三冬期降到了最低值(约32℃—33℃)。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质时期内,尽管中白垩世代表了典型的温室气候,但仍然很不稳定。驱动气候变化的因素是综合的,主要受地轴与地球赤道间的夹角变化、太阳辐射程度,及地球深部物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孤立的事件则很难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的演化,古气候是研究重大地质事件的重要参数,古生物为研究古气候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地电阻率仪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无电流、电流不稳等故障现象,不易排查维修。通过对仪器工作原理和供电回路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供电回路中间仪器的内部或外部各接头接触不良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洛阳地震台研制出供电回路故障检测板。该检测板可利用其继电器上LED灯的工作状态和动作时序,快速查找、排除相关供电回路故障,缩短维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3.
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以各种形式向人们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入到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广大群众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增长,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4.
105.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6.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7.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苦地胆内酯,饲喂斑马鱼成鱼14 d后,采用创伤感染法构建斑马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模型,研究苦地胆内酯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马鱼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饲喂含苦地胆内酯0.4%、0.8%、1.6%饲料的斑马鱼,其存活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值<0.05);0.8%和1.6%的苦地胆内酯对斑马鱼的保护率分别为(73.91±6.52)%和(73.91±11.30)%,与0.1%恩诺沙星保护率(76.08±7.53)%相比无显著差异(p值>0.05).一定剂量的苦地胆内酯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马鱼具有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笔者应用因子克里格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口西部海域388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d, Ni,Cu,Zn,Pb,Cr和As的空间结构特征,识别并分离了重金属元素不同尺度的空间主成分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重金属的物源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7种重金属元素在空间上存在块金尺度、局部尺度(变程为60 km的球状结构)和区域尺度(变程为160 km的球状结构)3种尺度的空间变化。以迭代算法模拟了研究区重金属元素线性协同区域化模型。根据不同尺度上区域化因子的主成分得分分布特征可知:局部尺度上,F1因子(Zn,Cr,Ni,Cu)和F2因子(As)的高值区表现为"牛眼"状局部特征,并分布在陆地沿海的河口或者港湾区,指示了可能受人为污染成分影响的重金属区域。其中,雷州半岛东部沿海是最可能的重金属污染区,其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局部的地形、海流等因素。F2因子不同于F1的空间分布,主要在于As不同于Zn,Cr,Ni,Cu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区域尺度上,F1(Zn,Cr,Ni)和F2(As)因子主要反映了不同陆源母岩物质的影响。Zn,Cr,Ni等主要源于华南大陆陆源母岩物质,而As主要受到海南岛陆源母岩物质的控制。F1F2因子得分高值区整体上表现为NNE向自陆地向较深海域延伸的"片状"分布特征,推测其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及NNE向区域性海洋环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9.
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研究了西藏东部主要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性质及其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耕地和裸地土壤砂粒含量高于其他利用方式,本区域土壤砂质特征明显;受有机质积累影响,乔木林地、灌丛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N素养分;受施肥等因素影响,农耕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P、K养分;在所有利用方式中,裸地土壤尽管具有相对较高的粉粒含量,但所有养分指标均最低,显著低于林地土壤。总之,对于西藏脆弱生境而言,耕作使得有机质更易于消耗。由于有机质与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对于恢复植被、保护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向海沼泽湿地芦苇中氮含量动态变化和循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放型和封闭型湿地芦苇不同器官中氮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不同器官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叶和茎的含氮量随季节变化均呈指数下降的变化趋势;穗氮含量呈线性下降变化趋势;而根和根状茎氮含量则呈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增长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两种类型湿地芦苇的地上器官平均氮含量高于地下器官;各月芦苇叶氮含量高于茎杆氮含量,而根的氮含量则高于根状茎.除茎和穗外,付老文泡湿地芦苇叶、根和根状茎的平均氮含量均低于二百方子湿地芦苇.二百方子湿地芦苇对氮的吸收系数和利用系数均高于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但循环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