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4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01.
雷正翠  夏文梅  周霖华  吴焕勤  姚丽娜  张备 《气象》2009,35(12):118-125
利用常州基本观测站1952-2007年长序列的雷暴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常州雷暴的变化规律、周期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2)雷暴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5.9倍;雷暴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夏季为雷暴高发季节,占总雷暴日数的66.8%.(4)月际变化差异大,雷暴集中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为雷暴高发月.(5)从日分布来看,傍晚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下午,上午出现最少.(6)常州年雷暴日数分布主要表现为12a(年代际)震荡周期贯穿在整个56年里;1952-2004年存在着非常明显7a左右的次周期特征;1968-2007年还存在3~4a的小周期特征.(7)常州雷暴的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因子一般在30~65dBz之间,回波顶高为6~17km.(9)常州雷暴雷达回波移向主要有五类:西南东北向、东南西北向、西北东南向、旋转、局地生成.另外对常州雷雨大风和冰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7月为雷雨大风最高发月;5月和7月为冰雹最高发月.  相似文献   
102.
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旻  邵莉丽  彭芳 《贵州气象》2009,33(6):12-13
通过对贵州省雷暴地面观测资料、贵州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雷电灾害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了贵州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雷暴活动规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将二者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鄄城县近48年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鄄城县1961—200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鄄城县雷暴活动的年际、月际特征。结果表明:鄄城县年均雷暴日为23天,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2.9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多;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1日,终日为9月20日;初终日间隔最少73天,最多264天。  相似文献   
104.
从六个方面浅谈地面观测中怎样判别雷暴方位及其移动路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根据常德市5个代表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间常德市初、终雷暴日各地域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间初雷暴日提前了7天,终雷暴日的变化呈"V"字型分布,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要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日和雷暴期各地均不同,山区、丘陵地区明显长于或多于平原和湖区;各地雷暴日数均呈递减趋势,城区减势最强,其倾向率达-5.7d/10a,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减势最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盛夏季节,呈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106.
该文统计了广西2006~2008年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发生情况,分析雷暴大风500hPa高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特征,对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中心进入南海北部海域,华中、华南及华南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两高一低"的环流特征;(2)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出现在7~9月份,多发生在午后,峰值出现在16时左右;(3)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产生前,广西大部地区大气层结存在不稳定能量聚集,低层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增大,在靠近能量锋区移动方向的区域整层大气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有正涡度配合.  相似文献   
107.
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气象站蓄水前后共20 a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站雷暴日数、初日、终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因水域面积增大,对小浪底库区及周边雷暴气候特征等有较大影响,库区和周边东部年雷暴日数和初终间日数呈增加趋势,周边南部呈减少趋势;雷暴日数秋季增加,夏季减少;库区和周边雷暴初日均呈明显的提前趋势,终日多呈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08.
南京地区夏季雷暴的雷达雷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志康  徐芬  顾松山 《气象科学》2010,30(6):841-845
通过对2009年发生在南京的6次雷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VWP产品、垂直速度等雷达产品和探空资料等常规气象产品以及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VWP产品对雷暴过程中大气的湿度条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ND区的初始破坏时间往往早于雷暴中闪电的发生时间。闪电主要发生在雷达最大回波顶高度突破9 km之后,并且最大回波顶高度较闪电峰值有约12 min的提前量。雷达平均垂直速度图中出现强上升中心后的短时间内闪电将会突然增大。  相似文献   
109.
雷暴云首次放电前两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分别引入两种基于不同实验室结果的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S91和SP98, 对比分析了一次雷暴单体首次放电前, 利用两种方案模拟得到的非感应电荷转移区域、极性、量级和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 及其与有效液态水、温度、粒子分布和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S91中, 起电区域逐渐由高温、高有效液水区向低温、低有效液水区转移。电荷转移量快速增加, 且由以正极性为主过渡为以负极性为主。电荷结构由偶极性转变到三极性。SP98中, 淞附增长率的大值区范围较大, 霰以携带正电荷占绝对优势, 易形成反极性的电荷结构, 但有进一步转变为三极性的趋势。两种方案的共同点表现为: 电荷层较高, 位于对流区上部及雷暴移动方向前侧出流区; 正电荷转移多发生在高有效液态水(或淞附增长率)和高温区, 负电荷转移都发生在低有效液态水(或淞附增长率)和低温区; 转移电荷的正中心均位于霰的累积区中心, 负中心易出现在冰晶和霰共存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0.
利用长春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辽源市东辽县境内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回波加强时产生了28.3m/s的大风及强降水天气;弓状回波的反射率因子核心部分(〉45dBz)的高度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