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质学   4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本文利用4个国内外先进的气候模式(国家气候中心、ECMWF、NCEP和JMA)业务预测数据,采用2种多模式集合方法(等权平均和超级集合)、3种降尺度方法(BP-CCA、EOF迭代、高相关回归集成)和3种统计方法(CCA、最优气候值、高相关回归集成)以及降尺度集成和降尺度-统计方法集成,分析了目前季节模式、多模式集合、降尺度、统计方法、降尺度-统计集合等目前常用气候预测技术对新疆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业务预测能力。 研究表明,以上技术方法对新疆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预测预测能力有较大差别。目前先进的气候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普遍很低,多模式超级集合和降尺度方法的技巧常高于单个模式,并且最佳的降尺度方法通常技巧高于最佳多模式集合方法。同时,统计方法和降尺度方法的预测技巧通常较为接近,而对二者进行超级集合可以具有相对很高的预测技巧。此外,现有常用气候预测技术方法对新疆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对气候异常的空间分布基本无预测能力。建议新疆气候预测技术围绕统计和降尺度方法集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2.
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著,但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动态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测算1980—2020年甘肃省及各市州碳储量及固碳量的变化趋势,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气候状态整体趋向于暖湿化,同时土地利用转移强度逐渐剧烈,并由1980—2000年的耕地扩张和草地流失逐步转变为2000—2020年的未利用地治理及城镇扩张。(2)1980—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2651.01 Tg C(1 Tg=10^(12)g),碳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山地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北荒漠区及内陆河流域下游地区;而固碳速率则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格局,其中固碳量排名前四的市州依次为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张掖市和庆阳市。(3)1980—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净增长量为208.79Tg C。1980—2000年,碳储增加量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63.01 Tg C);而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则是甘肃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体现在林-草-沙治理和人工绿洲扩张方面。  相似文献   
103.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逐日最高气温,建立了乌鲁木齐市升温过程数据库。在分析单要素强度指标及升温过程强度排序特征基础上,定义了一个升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数(IZ),根据百分位排序法,整理出了乌鲁木齐市的极端升温过程,分析了过程的持续日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6项单要素强度指标,乌鲁木齐市最强升温过程有6种不同结果。基于IZ,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出现567次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每年8.7次,强度最大的一次升温过程出现在2009年3月14—16日。乌鲁木齐市567次极端升温过程持续日数平均3.25 d,持续2 d的最多,占23.1%。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极端升温过程持续日数在春季4月(5.37 d)最长,冬季1月(2.29 d)与12月(2.37 d)最短。65年来持续日数略减少,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极端升温过程主要集中在冬半年的12—4月,占64.3%,1月最多;7月最少,仅占1.9%。65年来年极端升温过程发生频数呈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处于偏多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年际间变化幅度加剧。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极端升温过程的综合强度指数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在20世纪50、60年代强度较强、年际间变率相对较大,之后强度逐渐减弱、年际间变率减小,进入21世纪以来强度增强、年际间变率加剧。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天池气象站1981—2018年的雾凇天气现象资料分析天山天池的雾凇特征。用2004—2018年雾凇天气现象出现时的逐小时气温、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风等数据,分析雾凇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天山天池年平均雾凇27.8 d,冬季最多,春季次之;每年11月—翌年3月是雾凇的多发时段,其中3月最多;雾凇出现的开始时间多在夜间,结束时间多在12—17时。年雾凇日数以9.8 d/10 a的速率呈波动减少趋势,冬季减少速率为4.4 d/10 a。天山天池出现雾凇最有利的气象条件是,气温在-4~-10℃,温度露点差≤2.0℃,相对湿度>90%,风速≤3.0 m/s。选取气温、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2 min平均风速、雾等对雾凇形成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建立天山天池雾凇气象等级指数并进行典型年份检验,该指数可以作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5.
将高空间分辨率的CRA40地面日平均气温插值到新疆区域105站,以105站实测气温为基准,用平均误差(ME)、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3项检验指标,对新疆区域CRA40地面气温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与ERA5气温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1981—2020年,新疆区域105站 CRA40日平均气温与测站实况之间的相关系数CRA40_r为0.973,通过0.001信度检验。新疆区域CRA40气温与实况比较,日平均气温的年平均值、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相差0.12℃、0.02℃和1.94℃,日平均气温年最大、最小值出现日期完全一致。(2)逐年检验结果中,在2004之前CRA40_ME为负偏差,在2005年之后为正偏差,无论是CRA40_ME和CRA40_RMSE还是CRA40_r,都反映出在2005-2020年新疆区域CRA40气温数据质量有所改进,较前期更加接近ERA5。(3)逐月检验结果中,新疆区域CRA40_ME绝对值和CRA40_RMSE均在冬季最大。结合ME与RMSE指标,在3月和10—11月新疆区域CRA40气温数据质量略优于ERA5。(4)逐日检验结果中,新疆区域CRA40_ME的绝对值在1.0℃以内的日数占全年365d的80.8%,CRA40_RMSE小于3.0℃的日数占72.3%。以RMSE为指标,新疆区域CRA40数据质量优于ERA5的日数有79d,集中在3—4月和10—11月;以相关系数r为指标,新疆区域CRA40数据质量优于ERA5的日数有22d,其中21d集中在3月份。(5)逐站检验结果中,新疆区域105站中有49站的CRA40_ME绝对值较小,38站的CRA40_RMSE较小,有51站的CRA40_r较大。整体上ERA5气温数据质量略优于CRA40,但是依据不同指标,CRA40气温数据质量占优的测站分别占36.2~48.6%。(6)在分海拔高度的次级区域检验结果中,在Ⅰ区海拔低于1500m的区域,ERA5气温数据质量整体占优;在Ⅱ海拔1500~2000m的山区,CRA40气温数据质量优于ERA5;在Ⅲ区海拔超过2000m的山区,CRA40气温数据质量略差,与ERA5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选用中国气象局下发的0.05°×0.05°的国家级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逐时实况数据资料,使用三种平均滤波方法分别订正北疆地区08时、20时起报的240h内逐24h 最低气温的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并分别对比检验订正前后共8种产品的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 订正后的预报产品相比原始格点预报指导产品的均方根误差均明显降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及稳定性均显著提高。三种订正算法均随着海拔高度越高订正效果越好,且随着预报时效延长订正效果减弱。三种算法中集成订正效果略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