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 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 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 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 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质荷比(m/z) 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 m/z 600~1 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 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 覆盖了40.4%指纹信息; 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 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 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 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 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02.
选取某农药厂旧厂区为试验场地,考察化学氧化技术异位处理地下水非水相有机污染物的运行效果。基于小试研究,确定高锰酸钾、高铁酸钾、芬顿试剂以及次氯酸钠4种氧化剂在中试试验中的适宜投加量。中试结果表明,当进水流量为1.0 m^3/h时,不同氧化剂对于常规水质指标及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性。总体而言,四种氧化剂对于中长链石油烃类污染物(C10-C36)的去除率可达20%~70%,但对氯代烷烃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低于20%;高铁酸钾和次氯酸钠分别对于苯酚类和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70%~100%);芬顿试剂对各类污染物均有显著氧化效果,其中对于短链石油烃(C6-C9,去除率20%~40%)、苯系物(去除率40%~90%)的去除效果高于其他三种氧化剂。研究不同氧化剂对于多组分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为将化学氧化技术应用于此类污染场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3.
含衰减地层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反演分辨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对于非常规油气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地震信号主频高、能量小,容易受地层吸收衰减作用的影响使其波形发生畸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层吸收衰减作用的微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并利用费雷谢偏导矩阵的SVD分解(特征值分解)方法,分析研究了地层的吸收衰减因子的变化对于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分辨率的影响,根据理论计算给出了不同地震数据对各种震源机制反演的适用条件.理论计算证明,采用直达P波和S波数据联合反演震源的T值,单独利用直达P波反演震源的k值,可以有效降低地层吸收衰减作用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 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互花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内蒙古谢尔塔拉铁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期、燕山期成矿带上,是一个大中型的火山喷发沉积-热液富集型矿床。在对谢尔塔拉铁锌矿床的物质组成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表明,从热液作用早期到中期,具有成矿温度递减、盐度升高的趋势,两者呈负相关变化,指示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从热液作用中期到晚期,具有成矿温度递减、盐度降低的趋势,两者呈正相关变化,指示流体发生了混合作用。S、Pb、C、H、O同位素组成表明,金属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岩石和下伏地层,同时还有深部岩浆物质的参与。成矿热液为大气降水补给加热的循环地下水和岩浆水组成的的混合流体,后期又有大量的大气降水补充,使得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同位素交换。矿化和蚀变作用是在水/岩比值比较低的体系中进行的。谢尔塔拉铁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总体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热液。构造热效应、地热梯度和多次的岩浆喷气热是驱动流体活化迁移的主要因素。构造体制转换使流体稳定体系发生改变,压力释放发生沸腾作用,造就铁、锌在有利位置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6.
云南羊拉铜矿床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三江地区一个十分典型的大型铜矿床。羊拉铜矿床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铋、辉铋矿、毒砂、辉砷钴矿、辉钼矿等,根据金属矿物的共生组合,推测羊拉铜矿床为中高温热液矿床。羊拉铜矿床与羊拉花岗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对羊拉铜矿床铜矿石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羊拉花岗闪长岩的对比及S、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部分来源于岩浆。早二叠世晚期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形成了一系列逆断层。同时,金沙江洋盆向西低角度俯冲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引发大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在晚三叠世早期,构造背景由挤压环境到伸展环境的转折期,这些逆断层具有张性的特点,为后期的成矿热液提供了有利的容矿构造。持续上升的岩浆为地幔楔内的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岩浆内的部分成矿流体进入羊拉花岗闪长岩体附近的逆断层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7.
鲁春铜铅锌矿床位于中咱-中甸板块和昌都-思茅板块之间的金沙江构造带中部,矿体长约3 km,厚度在1.06~16.35 m之间。其赋矿围岩为火山沉积岩系,容矿构造为印支期逆断层。鲁春铜铅锌矿床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3.5‰~6.8‰之间,硫化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54~18.656,207Pb/204Pb比值为15.662~15.752,208Pb/204Pb比值为38.801~39.009。石英流体包裹体的HO182δO值变化范围为2.74‰~1.25‰,δDV-SMOW变化范围为107‰~123‰。鲁春铜铅锌矿床的硫铅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部分来源于岩浆,在成矿流体上升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加入。早二叠世晚期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形成了一系列逆断层,同时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引发大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在晚三叠世早期,构造背景由挤压环境到伸展环境的转折期,这些逆断层具有张性的特点,为后期的成矿热液提供了有利的容矿构造。上升的岩浆为地幔楔内的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岩浆内的部分成矿流体进入白茫雪山花岗闪长岩体附近的逆断层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8.
湖北竹山县银洞沟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洞沟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矿体主要受东西向的银洞岩背斜控制,呈脉状产于武当山群变火山岩.热液成矿作用包含4个阶段:(Ⅰ)细粒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阶段;(Ⅱ)细粒石英-银金矿化阶段;(Ⅲ)粗粒石英阶段,含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Ⅳ)块状铁白云石-石英阶段.银洞沟矿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3类:NaCl-H2O型(W型)、CO2-H2O-NaCl型(C型)和CO2-CH4型(PC型).Ⅰ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以W和C型为主,含少量PC型,相比Ⅰ阶段,Ⅱ阶段的C型包裹体更多,而Ⅲ阶段仅发育W型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Ⅰ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8 ~ 436℃,盐度为5.1%~10.2% 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20~375℃,盐度为2.0%~ 10.7% 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22 ~272℃,盐度为0.4%~7.2% NaCleqv.根据C型包裹体估算前两个阶段压力分别为330 ~463MPa和180~363MPa,相应成矿深度分别为12.5~17.5km和6.8 ~13.8km.从Ⅰ到Ⅲ阶段,δ18OW、δD平均值分别由8.4‰和-72‰,变化至0.9‰和-67‰,指示初始成矿流体来自变质热液,晚阶段混入了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与氢氧同位素数据表明,银洞沟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富CO2的变质热液,属于造山型矿床,流体的混合可能是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9.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 ,结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镜下鉴定结果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 ,位于蚌湖向斜东南斜坡的湖北省广北油田Eq341沉积时属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湖底扇相沉积 ,可细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 3个亚相 ,其中中扇可细分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间和扇中前缘 3个微相。根据测试资料分析 ,有辫状沟道的中扇为有利相带 ,指出蚌湖向斜东南斜坡、钟市陡坡三角州前缘是寻找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