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解译影像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借助多个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我国北方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十余年来两大沙漠南缘带土地利用/覆盖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各具特色的响应方式。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得到提高,其中东部毛乌素地区提高速度高于西部,中部宁夏部分高于两头陕西、甘肃部分。土地利用重心分布揭示出半干旱、干旱沙漠边缘带耕地与水资源分布的密切关系,同时,土地利用重心变化分析揭示山西部腾格里地区研究期内生态环境区域恶化,而东部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02.
马晓俊  李云飞 《中国沙漠》2019,39(6):159-166
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是反映土壤功能的关键指标,也是土壤恢复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以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表层0~5、5~10、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随植被恢复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均随植被恢复年限延长而增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年代植被区及不同土层间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0~5 cm土层变化最明显,经过62年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6.44、8.79、3.99、3.01、2.54、19.35、0.77、0.65、16.61倍,年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1.55、0.21 mg·kg-1和6.14×10-4、1.25×10-2、9.32×10-4、6.05×10-2、8.22×10-5、9.07×10-5、4.24×10-3 mg·g-1·h-1。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高度相关,除与沙粒、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外,与土壤粉粒、黏粒、pH、电导率、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种植旱生灌木能够有效促进沙地土壤功能恢复并改善沙区环境。  相似文献   
103.
使用NOAA/AVHRR 8KM 1981-2001数据,以及准同期逐日观测气象数据,用GIS与R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插值处理。对贺兰山东西两侧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的南缘带植被覆盖、气候要素的降水与气温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得出不同干湿条件沙漠边缘带植被覆盖状态变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生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气候条件中水分条件是决定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土地覆盖状态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地形条件对植被覆盖的季相差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与植被覆盖相比,低覆盖植被分布面积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揭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整个研究期气候整体趋于暖干化,暖干程度在1999-2000年达到了高峰,随之植被覆盖在2000-2001年达到了最低值。这说明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种时间上的滞后性。从RS与GIS角度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边缘带宏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方法,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治土地沙漠化也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哈斯  王贵勇 《中国沙漠》1996,16(3):215-220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横向沙丘因断面形态不同可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类型。横向沙丘丘顶至落沙坡为风沙堆积区,沙粒滑落面作策略下滑时,较粗颗粒先到坡脚,背风坡的沉积物下粗上细。沙丘迎风坡则因断面形态不同而影响沙丘表面过程。  相似文献   
105.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41LD-52L层段由3层黄土状亚砂土、5层砂黄土、2层湖湘和2层古土壤组成,其年代为14 930~11 640aBP,相当于末次冰消期。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末次冰消期层段以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布范围/平均值21.69%~79.47%/50.33%;砂含量次之,为3.97%~75.37%/38.17%;黏土含量最少,为2.34%~34.02%/11.50%。各不同粒级沉积物、Mz、σ等在垂直方向上呈相反的镜像对称变化。该层段粒度(Mz)指示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经历了4个以东亚夏季风为主的暖湿气候(W1-W4)与4个冬季风为主的冷干气候(C1-C4),其中W2、W3和W4暖事件与格陵兰GRIP冰心记录的晚阿勒罗德(late Allerd)、早阿勒罗德和波令(Blling)等暖事件对应;C1、C2和C3冷事件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和阿勒罗德(Inter Allerd Cold Period,IACP)冷事件对应。同时,该指标指示的新仙女木冷期(12650~11640aBP)与波令-阿勒鲁德暖期(14930~12650aBP),可分别与格陵兰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新仙女木冷期、波令-阿勒鲁德暖期(B/A转换)在气候性质和相位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良好的对比关系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的驱动机制可能与格陵兰冰心代表的北半球高纬度热盐环流驱动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灌丛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维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腾格里沙漠固沙灌丛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大、中、小沙丘的迎风坡、丘顶和背风坡为研究样地,调查不同沙丘微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阐明沙丘大小和微地形差异对固沙灌丛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分形维数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率和全碳含量均表现为背风坡中部显著高于丘顶;土壤容重表现为迎风坡中部、丘顶和背风坡底部显著高于背风坡中部,而迎风坡底部居中;沙丘微地形对土壤pH和电导率均无显著影响。土壤容重表现为大、中沙丘显著高于小沙丘;土壤电导率表现为中、小沙丘显著高于大沙丘;沙丘大小对土壤含水率、pH和全碳分布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粉粒(2—50 μm)含量表现为迎风坡底部>背风坡底部>迎风坡中部>丘顶,而土壤极细砂(50—100 μm)含量表现为背风坡底部显著低于迎风坡中部和丘顶,土壤细砂(100—250 μm)含量表现为丘顶显著高于迎风坡底部和中部。大、中沙丘土壤颗粒组成以土壤粉粒和极细砂为主,而小沙丘则以土壤细砂为主。(3)土壤分形维数介于2.59—2.78,表现为迎风坡底部显著高于背风坡底部,其他3个微地形生境居中,而且大沙丘显著高于中沙丘,而小沙丘居中。(4)粉粒含量越高,土壤电导率和全碳含量越高;极细砂含量越高,土壤电导率越低;砂粒含量越高,全碳含量越低;土壤细砂含量越多,分形维数越大。沙丘大小、微地形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维数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根据沙丘大小和微地形来开展人工林建设和生态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07.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4.705公里。全盟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北起嘎顺淖尔,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和荒漠半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共有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村),有人口22.39万。地广人稀,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勘查程度较低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8.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TMS5e层段由16层风成砂、11层湖积黄土和5层湖相沉积构成,其年代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e。分析结果表明,TMS5e的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PMnSrRbVCrZnNiCuNb。就平均值来看,古流动沙丘砂的各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其次为古半固定-固定沙丘砂,但两者的各微量元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黄土状亚砂土微量元素含量稍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湖相沉积和湖积黄土的各微量元素含量相差较小,且明显都高于整个TMS5e层段、古流动沙丘砂和黄土状亚砂土的平均值。土门剖面TMS5e层段的微量元素指示的MIS5e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气候是不稳定的,经历了14.5次暖湿与冷干交替的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TMS5e5(139~129.30ka BP)、TMS5e4(129.30~124ka BP)、TMS5e3(124~119.50ka BP)、TMS5e2(119.5~116.5ka BP)和TMS5e1(116.5~113.70ka BP)等5个亚段,分别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所反映的MIS5e5、MIS5e4、MIS5e3、MIS5e2、MIS5e1等气候波动在性质和相位上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9.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植物生长与水分平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沙坡头地区降水是水份的主要补给来源,占补给总量的98.3%;凝结水仅对一年生短命植物有作用,无明显实际意义,尤其对灌木和半灌木。沙地蒸发散量是主要的消耗项,其占年降水的89.7—112.8%,有负亏缺现象,特别是固沙年代较长地区,人工防护体系发生变化和演替,水分不足是主要原因。热量变化是沙地水分运动的主要动力条件,容积热容量、导热系数、热扩散量是沙地热力学运动的基础参数,它与土壤水分和干容重相互制约,壤中热流和壤中水流耦合运动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水分运动规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0.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的形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世界沙漠中格状沙丘比较常见 ,但研究程度很低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由NE SW向主梁和与其近乎垂直的副梁构成 .对沙丘区域气流、表面气流、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内部沉积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表明 ,格状沙丘的主梁形成于主风———西北风的作用 ,而副梁则是在主梁基础上并由主风和次风———东北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 ,其形态 动力学类型应属纵向沙丘置于横向沙丘之上的一种复杂型沙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