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海底地震仪(OBS)采集数据的去噪处理是开展OBS震相分析及后续处理反演的基础.本文结合曲波(Curvelet)变换及压缩感知提出一种稀疏化表达的OBS去噪方法,并通过与小波变化对比等探讨去噪效果.曲波变换具有抛物尺度及识别线性异常的优点,可以稀疏地表示OBS数据,再结合压缩感知思想对稀疏表达OBS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和重构.通过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基于L1范数的冷却阈值迭代滤波,获得最优的变换系数,本文指出基于曲波变换的冷却阈值迭代法能够很好地对OBS数据去噪.对比小波和曲波两种变换在相同迭代次数下对理论模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表明曲波变换得到的结果信噪比更高.利用本文方法对渤海地区采集的OBS数据进行去噪处理获得了更加清晰连续的震相,噪声压制效果更明显,为震相拾取及后续速度模型反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俯冲带上覆板片密度特征是认识俯冲及其引发深部岩浆过程的一个窗口.本文以苏门答腊俯冲带空间重力异常数据为基础,在2.5D密度结构剖面约束下,通过3D密度反演,获得了研究区3D密度结构分布.反演结果表明,俯冲板片角度和下倾极限深度均从研究区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研究区上覆板片下地壳存在低密度异常,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分布范围也随深度而增加.分析认为这有可能是俯冲引发的洋壳脱水对上覆板片下地壳侵染所造成.此外,研究区东南部存在的地幔板片撕裂可能是造成该区下地壳低密度异常最为显著的另一个原因.3D密度切片揭示出下地壳密度异常具有沿NE方向延伸迹象,推断应与印澳板块在苏门答腊地区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本文还对研究区的地震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大部分的浅源地震集中在下倾极限附近,为脆性破裂或摩擦滑移所引发.震源深度大于200 km的地震基本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震源深度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加大,这从另一角度为研究区东南部地幔存在板片撕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3.
苏拉威西海与苏拉威西岛地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区,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与地震活动十分活跃.苏拉威西海于中始新世-晚始新世扩张形成,海盆向南倾斜,近一半始新世洋壳已俯冲消减于北苏拉威西海沟之下.苏拉威西岛于上新世-更新世早期拼接定型,火山活动不断,近期仍十分活跃.该区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南段研究火山地热条件、起始俯冲机制的最佳场所,具有重要的地热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意义.文章利用重、磁资料,结合133个热流数据,计算了苏拉威西海与苏拉威西岛周缘的莫霍面、居里面结构,分析了地温梯度、热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莫霍面平均深度为18.4km,居里面平均深度为14.3km,与前人在苏拉威西海盆用双船折射获得的地壳速度分层结构相符;计算得到的平均地温梯度为4.96℃(100m)?1,海区为高地温梯度、低热导率区,陆区为低地温梯度、高热导率区,与实测热流点地温梯度统计结果一致,变化幅值相近,其中,最高地温梯度带出现在苏拉威西海向苏拉威西岛过渡区,与向南移动的苏拉威西海盆扩张脊对应.重、磁、热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地壳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俯冲起始活动,苏拉威西岛西侧的Palu-koro断层北段是可能发生起始俯冲活动的地点.此外,苏拉威西岛北支与岛东支在向北-西方向运动的过程中,速率不同,北支慢、东支快;深部构造动力方向不同,北支向北上倾、东支向北下倾.  相似文献   
104.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果作为约束,其中FF'剖面层速度分析是利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973项目200...  相似文献   
105.
南黄海北部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坳陷是研究中朝板块和下扬子板块在海区碰撞效应,以及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资源前景的重点地区.该海域虽经历了40多年的调查与研究,未获得油气的重大突破,与早年调查研究方法的单一、技术手段的落后和对基础地质构造认识不清、勘探思路的偏颇有关.近十年来,通过对新的地球物理资料及已有钻井的综合分析和...  相似文献   
106.
鄂霍茨克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西太平洋北部的边缘海鄂霍茨克海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如海底地貌与沉积情况,海底挖掘的探查工作与成果,热流测量与岩浆活动研究,地磁场与重力场分布特征与深部物质运动的分析以及油气资源勘探等方面作了调研与论述,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海陆地区内,沉积岩的分布面积达550万平方公里.这些沉积岩所存在的盆地保留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记录,赋存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产资源,是探索地质历史的窗口,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因此,盆地的分析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其分析理论思想经历了直观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目前比较完善的是运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盆地的一套系统工程理论,并将刘光鼎教授提出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方法学进一步深化.本文还讨论了盆地分析的有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109.
用三层马克斯威尔半空间地球模型和芬诺斯堪的亚古陆Weicheslian冰消史的圆盘荷载近似法计算了这个地区的冰川均衡调整。计算包括冰消作用引起的大地水准面扰动效应和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考虑了以①岩石圈厚度②软流圈粘度及③冰层厚度作为模型的独立参量。参数①~③的数值是通过计算在瑞典中部(冰川作用中心)所观察到的过去的地面隆升率和现代地面隆升率以及在芬兰南部(冰川作用边缘)所观察到的过去的地面隆升和地面倾斜而得出的。估值的唯一性及它们对④较流圈下粘度⑤冰川横截面和⑥冰消作用时间误差的灵敏度也给予了评价。这项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芬诺斯堪的亚古陆岩石圈厚度的上限为80 km。  相似文献   
110.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字型的入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