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7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96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932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1337篇
海洋学   139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1 000 km2)、大型(≥1 000 km2)和面积不详的有害藻华中,小型藻华为多发性藻华,发生次数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60.35%;5-8月份是藻华多发期,发生次数占累计发生次数的86.21%;2000年后藻华发生频率大增,由原来年均发生1次演变为年均发生4次;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57.14%,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少;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64.25%,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小。河北省优势海洋有害藻华生物共计15种,易发性藻华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44.83%,2009年前是河北省近海最主要的藻华肇事生物;高发性藻华生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有害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55.57%,2009年后该藻和夜光藻共同成为河北省近海优势藻华肇事生物。  相似文献   
102.
3种海洋微藻微胶囊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2mg/m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10mg/mL海藻酸钠(SA)和0.5mmol/mL CaCl2制备亚心形扁藻、绿色杜氏藻和球等鞭金藻8701的中空海藻酸钙微胶囊,3种微藻在微胶囊内生长表现突出,最高细胞密度亚心形扁藻为70.4×106/mL,绿色杜氏藻为100.9×106/mL,球等鞭金藻8701为264.1×106/mL,分别是悬浮培养微藻最高密度的35倍、27倍和84倍,结果说明微胶囊化培养是微藻高密度培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细胞体积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在10~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25℃时生长速率最高,25℃为其最适生长温度;赤潮异弯藻的细胞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0℃时细胞体积最大(823.89μm3),25℃时细胞体积最小(387.98μm3)。进一步分析表明,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对数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10~25℃之间,赤潮异弯藻单个细胞的碳、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位体积细胞的碳、氮含量却呈单峰变化(15℃时结果为峰值)现象;叶绿素a含量在单个细胞和单位体积细胞两个层次上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其在整个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赤潮异弯藻细胞C∶Chl a和N∶Chl a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均在10℃时最大,在25℃时最小。  相似文献   
104.
105.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频段选择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琼  杨虎  卢乃锰 《气象学报》2011,69(2):344-351
在星载测雨雷达必须满足的3个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风云三号(FY-3)星载测雨雷达最佳波段组合的研究.文中将高精度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BOB飓风资料的大气廓线和水凝物廓线作为三维Quickbeam气象雷达模拟软件的输入,分别模拟了5、10、14、35和94 GHz 5个频点...  相似文献   
106.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11,(2)
中国旱涝的机理分析和长期预报技术研究陈菊英著该书介绍了中国汛期八大雨型的客观划分方法及其各类雨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揭示了八类雨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气温背景、天文背景和八大雨型对E1 Ni-no年和La Nina年的响应关系与各种交叉学科前兆预报物理因子;同时也研究并揭示了长江流域梅雨的气候特征,特别是研究和揭示了1980 1990年代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日变化,对长江七个大洪水年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7.
雷州半岛雾的气候特征及生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别位于雷州半岛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湛江站59a、雷州站46a和徐闻站42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雷州半岛雾发生的规律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三站年雾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W"状,局部峰值明显升高。三站的年平均雾日数分别为24.7d、30.4d和21.0d。雷州半岛雾日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4月及12月,3月雾日数最多,7月雾日数最少。近10a湛江站夜间雾发生频率为90%;短雾多,持续时间在4h以内的占75%。雾形成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入海型、低压前型、冷锋前型、静止锋前型、鞍形场或均压场型5类,主要是平流雾、锋面雾和辐射雾。3种雾消散的天气形势是新冷空气补充南下、雾滴出现碰并沉降形成小雨或日出后雾滴蒸发。统计雷州半岛三站2000—2009年雾次频数得出,成雾概率最大的气象条件是气温为15~25℃、T-Td≤1.0℃、Δp3在-3.5~-2hPa和1.5~2.5hPa之间、风向为NNE-ESE及风速小于5m/s。L波段雷达探空大雾个例分析表明:雾顶高度在1.5km左右,雾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雾中相对湿度大于92%,1.5km之上急剧减小,3km以上保持不变;T-Td为1.2~6.4℃;近地面风速为2~6m/s,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雾中有暖平流。  相似文献   
108.
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兆慧  王东海  王建捷  刘英 《高原气象》2011,30(6):1505-1515
2008年1月25~28日一次远离地面准静止锋的锋后暴雪突破了武汉百年气象史的多项纪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TBB资料诊断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与华南准静止锋关系密切,锋生、锋消变化与降雪天气的出现和停止一致;锋生函数各项在不同时段对锋生、锋消的贡献不同;水平变形...  相似文献   
109.
利用绍兴市196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奇异谱分析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绍兴市年、季、月降水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49 a绍兴市年降水量呈弱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夏、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显著,年降水量主要表现为准4 a高频振荡;在年降水量线性增加的同时,年雨日表现为弱的线性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雨日减少显著;年雨日减少主要体现在弱降水天数减少上,强降水天数则呈弱的增加趋势;年雨量和年雨日分别在2003年、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近49年绍兴市出现大范围季节性早涝的频率约为76%,且1985年之后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0.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薯麦轮作田地建立气象部门首家FACE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即CO<,2>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建在定西半干旱生态环境与试验基地.该平台由CO<,2>气体供应装置、控制系统、释放系统3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