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0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Water mas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1998. The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near the Bashi Channel (the Luzon Strait)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in July and December of 1997.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winter of 1998, waters in the open sea areas of the SCS were divided into six water masses: the Surface Water Mass of the SCS (S), the Subsurface Water Mass of the SCS (U), the Subsurface-Intermediate Water Mass of the SCS (UI), the Intermediate Water Mass of the SCS (I), the Deep Water Mass of the SCS (D) and the Bottom Water Mass of the SCS(B). For the summer of 1998, the Kuroshio Surface Water Mass (KS) and the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Mass (KU)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SCS. But no Kuroshio water was found to pass the 119.5~E meridian and enter the SCS in the time of winter observations. The Sulu Sea Water (SSW) intruded into the SCS through the Mindoro Channel between 50-75 m in the summer of 1998. However,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1997 indicated that water from the Pacific had entered the SCS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uzon Strait in these seasons, but water from the SCS had entered the Pacif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rait. These phenomena might correlate with the 1998 E1-Nino event.  相似文献   
102.
鉴明 《海洋世界》2001,(4):21-22
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一条优美漫长的海岸线。它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多公里,像弯弯曲曲的新月镶嵌在太平洋西岸。岸边伟立着青翠山峦、茫茫雪岭和古老城郭;有翠蓝色的江河入海口、景色迷人的港湾和花草簇拥的绿岛;有海峡水道的巨浪、风光怡人的热带雨林和举世惊叹的江潮奇观。这一切构成了一幅雄姿万里的海疆画卷。初春三月,我刚刚领略飞花流翠的北部湾海韵,五月又来到碧波连天的辽东海岸,山水锦绣使人神怡心醉。最难忘怀的是那翠蓝的北仑河和鸭绿江入海口,那“白柁红旗三月浪,紫萧花鼓舞潮风”的景象,象一首甜甜的歌萦回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03.
为了了解潮流从西北太平洋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内的变化及其垂向结构,本文利用在吕宋海峡附近沿东西方向布放的多套潜标同步获得的高分辨率ADCP长时间连续观测上层海流资料,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将实测海流分解成3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流、周期性潮流和剩余流,并将潮流分解为正压潮流和斜压潮流。通过对实测海流中各组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潮流类型在不同深度上有明显变化;M2潮自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后强度显著减弱75%左右,K1、O1分潮在上层强度减弱约三分之一。从垂向变化来看,在潮流强度上,各站点垂直方向上潮流强度均发生变化。从方向上看,各分潮潮流椭圆东西向特征明显,长轴变化较大,短轴(南北向特征)垂向变化不显著;潮流运动主要沿逆时针方向,垂直方向上潮流明显减弱或增强时会发生转向。斜压潮流主要集中在上表层,100m左右以下随深度逐渐减弱。东西方向斜压潮流能量比正压潮流强,而南北向的流比较稳定,且斜压潮流能量远小于正压潮流。定常流强度在各站点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变化减弱。  相似文献   
104.
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一套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涡尺度分辨率环流模型,并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吕宋海峡120.75°E断面净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全年均为西向输运,6月份达到最小,为0.40×106 m3/s,然后逐渐增大,在12月份达到最大,为6.14×106 m3/s,全年平均流量为3.04×106 m3/s。在500 m以浅,秋、冬季都有明显的黑潮流套存在,并伴有黑潮分支入侵南海,而春、夏季黑潮南海分支减弱或消失,黑潮入侵不明显。在500 m以深,冬、春季,吕宋海峡以东有非常明显的南向流存在,流速约10 cm/s,而到了夏、秋季该南向流出现明显的减弱,黑潮与南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以北的吕宋海沟进行。在垂向结构上,120.75°E断面浅层呈多流核结构,并且流核的位置和强弱受黑潮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深层流的季节变化不大。在年际尺度方面,吕宋海峡年际体积输运量异常与Niño3.4滞后6个月相关系数达到41.6%,吕宋海峡水交换与ENSO现象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2~3 a和准8 a周期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5.
着重分析了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断层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建立,数据采集及监测精度,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6.
琼州海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围区地质资料,对该海峡的浅层单道剖面和高分辨率我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层主邓划分及地质解释。阐述了主要地震层序与界面的反射特征,以及浅部地层的,夺性特征,并对琼州海峡上新世-第四纪的构造发展史及海峡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琼州海峡的环境保护及研究雷州半岛、海南岛区域地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岩心代表了112.5ka B.P.以来的沉积记录。通过硅藻、氧同位素和磁组构参数的定量分析,表明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岩心包含了氧同位素1 ̄5期,古气候演变史大致可分为12个带:末次间冰期的暖高峰期(112.5 ̄106.4ka B.P.)、第一冷期(106.4 ̄101ka B.P.)第一暖期(101 ̄92ka.B.P.)、第二冷期(92 ̄84ka.B.P.)、第  相似文献   
108.
同志们: 感谢黄小晶省长介绍省党代会的意见和对当前规划编制提出要求。与福建省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海峡西岸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建设部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召开今天的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编制工作进展情况,推进更好更快的编制《规划》。也是利用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暨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时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9.
综合分析和研究了采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主体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全部室内外资料:岩芯、粒度特征、矿物组分、生物尸体群和年代学等,指出了整个岩芯柱代表了区内112.5ka以来冰-海环境的沉积。沉积作用包括生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生物硅质沉积作用,不论在高水位/间冰期或低水位/冰期均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低水位/冰期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含量低且矿物成分和岩屑成分较单一,而高水位/间冰期则相反,且前者沉积速率低于后一时期,这一沉积特点与中低纬度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干酪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南极样干酪根的芳香度与C/H原子比呈线性关系。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干酪根中含有大量苯和其同系物如甲苯、乙苯、1,2-二甲苯和1,4-二甲苯等化合物。南极样的热解烃最高仅1.82×10-3,总烃平均量0.89×10-3,反映了有机质的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