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1.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晚期(5~4Ma)以来,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走滑断层是该区的主要活动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的形成体现了南北向深层挤压作用所导致的中浅层次的沿挤压应力方向的张裂、北东及北西走向的剪切—挤压型的共轭线性构造。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兴国地区基底褶皱,盖层褶皱,弧形构造及岩浆活动的研究,阐述了该区旋滑构造的特征,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3.
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安徽省青阳-泾县-带的印支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连续不同变形形式的构造运动。印支主褶皱前发生了重要的挤压拆离构造,主褶皱后发生了广泛的逆冲(南中)和重力滑动(北级)构造。3个变形阶段是同一区域应力场持续作用下的连续过程,形成挤压拆离-褶皱-重力滑动构造系统,是褶皱带前缘和山前带典型变组合,表明本区北部为江南褶皱带山前带。  相似文献   
114.
前陆冲断构造带地应力响应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军  彭文  李进福  王贵文  李军 《地球科学》2005,30(4):467-472
我国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山前逆冲构造带挤压应力异常强烈.强烈的构造应力不仅改变了储层的性质, 而且还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研究发现, 泥岩对地应力的响应十分灵敏, 通过泥岩的测井响应可建立对地应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在对单井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地应力的分布, 研究了地应力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并分析了地应力与构造样式的关系, 为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5.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6.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柴北缘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向北俯冲碰撞,盆地内部上二叠—中三叠统缺失。晚三叠世开始,西秦岭斜向碰撞柴达木盆地,柴北缘进入造山阶段,所受挤压作用方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盆地内大范围缺失上三叠统。晚海西—印支期柴北缘内部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剥蚀加之该期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尕海南山石炭系与白垩系、旺尕秀煤矿石炭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意味着下伏石炭系可能遭受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117.
西天山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构造组合样式与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那拉提-红柳河板块缝合带主体构造组合样式为NEE向展布的巨型挤压—剪切构造系统,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转化为走滑构造系统,主导变形机制为中深部层次的“转换压缩变形”,主变形期对应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初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南天山微板块间的斜向陆陆碰撞缝合带内挤压-剪切构造系统经历了3个...  相似文献   
118.
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远离活动板块边缘的四川盆地以其周缘复杂分布的褶皱构造带而著称,这些构造带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一直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区域构造编图、褶皱构造样式和叠加变形分析,论述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中生代挤压变形特征及其定型时代,确定了重要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构造样式。研究显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带中生代经历了3个重大构造事件,每个构造事件产生的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发生复合和联合,造就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复杂的构造组合样式。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事件(印支运动)在扬子地区形成近W-E向褶皱构造,扬子地块西缘伴随着松潘—甘孜褶皱造山带的形成,发育了龙门山—锦屏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及川滇前陆盆地,奠定了川—渝—黔—滇大型沉积盆地,构成四川盆地的原形。中晚侏罗世时期(燕山早幕),东亚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来自北部、东部、西部和南部的板块多向汇聚导致了大陆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秦岭造山带的再生活动导致南部米仓山—大巴山前陆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导致了川东地区NW向突出的弧型构造和川南华蓥山帚状构造的形成;羌塘地块的向东侧向挤出,在扬子地块西北缘发生褶皱逆冲变形(龙门山—锦屏山构造带)。这期多向挤压事件强烈改造了四川T3-J1-2原形盆地,周缘褶皱构造带基本定型。早白垩世晚期的挤压事件(燕山晚幕)进一步改造了四川盆地,NW-SE向构造得到加强。除了西缘以外,四川盆地其他周缘褶皱构造带主体定型于晚侏罗世的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是扬子克拉通周边造山带在周邻板块多向汇聚作用下引发的再生复活的结果,成为中国东部陆内汇聚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9.
从地球物理场信息探讨阿尔金断裂带东北尾端效应和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分析,阿尔金—祁连山弧形巨型重力梯级带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构成青藏地块与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分界,NEE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呈左行走滑兼有逆冲;祁连山西段NWW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在敦煌—金塔之间,基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东北段存在尾端效应,产生一系列与NEE向走滑断裂伴生的NNE向拉分断陷盆地,大陆碱性玄武岩充填在拉分空间,引起与重力低对应的磁异常;由于能量的消减和转换致使阿尔金断裂终止于金塔盆地花海断陷,向东并未延伸。  相似文献   
120.
本文从边界构造、滑动形态特征与力学性质、滑动系统、下伏系统、运动方向等方面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的总体特征。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南北以背斜为界 ,东西受断层切割 ;滑面具有穿层现象且次级滑面发育 ;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南翼还兼有张性 ;滑动系统总体表现为向斜构造 ;滑动方向晚期呈现出先南后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