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2002-2008年6~9月EOS/MODIS卫星晴空资料,计算分析了融雪期库玛拉克河流域的积雪面积、覆盖率、雪深及雪水量;利用气象、水文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2-2008年积雪变化与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2002-2008年7次洪峰时间段内最高温度的有效作用时间和12 h降水的有效影响时间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8年盛夏库玛拉克河流域高温融雪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当流域内山区积雪量在5.5×108 m3以上、0 ℃层平均高度上升到4 500 m以上并且能维持4 d,库玛拉克河流域融雪型洪水的融雪量可达1.8×108~10.3×108 m3,夏季0 ℃层高度的变化可作为融雪型洪水预测的较好指标。2002-2008年这个历史时期实际积雪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9.88×108 t,全部融化后产生的最大可能雪水当量小于11.18×108 t;这个历史时期理论最大可能积雪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为17.55×108 t,全部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小于17.75×108 t。估算实际融化和理论融化的雪水当量,可为积雪融化后产生的最大洪水量估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2.
杨志华 《地球》2015,(1):78-80
<正>在脊椎动物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从水中向陆地进军花费了近两亿年,而从陆地返回水中却只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2.7亿年前的中二叠世,当爬行动物彻底征服陆地后,它们中的某些成员抱着对"故乡"的思念,踏上了重返大海的旅程,探寻曾经属于自己先祖的那一片天地。由于在身体结构上的天然优势,使得它们迅速在海洋中取得了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3.
位于西昆仑山腹地的瓦卡、班迪尔两幅1:5万区调填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是西昆仑造山带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前震旦系变质地层和下拉夫迭组的系统研究和时代、层系的重新厘定,为该区构造系统的建立和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的资料出发对康西瓦一西昆中断裂的性质、延伸及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这些认识会对西昆仑造山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4.
西天山-伊宁地区以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历来成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研究的重要地区,而那拉提构造带及邻区又在西天山-伊宁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那拉提构造带及西天山造山带在基础地质的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天山造山带和伊犁盆地的正确认识。笔者根据近十年来在那拉提带及邻区进行10个1:5万区调填图和收集到的其它资料,对该区几个重要层位的时代、大哈拉军山火山岩系的形成背景、蛇绿岩和蓝闪片岩的产出特征以及该区的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其中的许多认识和看法将对该区的进一步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58,18(5):386-388
浙西的倒水坞层,王曰伦先生在所著“中国震旦纪冰碛层及其对地层划分的意义”一文中认为是震旦纪冰碛层。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的浙西地层表中,把它划入前震旦纪。根据作者最近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结果,也认为此层应属于震旦纪,但可能不是冰碛层。  相似文献   
116.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川滇地块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断裂带沿线岩土体结构破碎强烈,在断裂活动诱发地震、断裂蠕滑和强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断裂带沿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 InSAR)的方法,基于日本对地观测卫星(ALOS 1)所获得的2007—2011年期间15景PALSAR数据,对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炉霍段的活动速率进行分析计算,获取了该段断裂带内蠕滑型滑坡5年间的时间序列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炉霍段近年来以蠕滑滑动为主,蠕滑速率为(94±078) mm/a,断裂的蠕滑作用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内滑坡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距离鲜水河断裂带越近,影像间相干性越强,稳定的相干点越多,干涉效果越好,滑坡滑动累计位移越大。沿鲜水河断裂道孚至炉霍段,共识别出98个蠕滑型滑坡,沿鲜水河断裂带两侧呈线性展布,并分析了典型蠕滑型滑坡的地表形变特征。基于SBAS InSAR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地表的缓慢变形以及区域性蠕滑型滑坡的发育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于鲜水河断裂带沿线防灾减灾及类似构造活动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7.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