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蓄积在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威胁上覆水体水质安全的二次污染源.根据贵州省阿哈湖季节性缺氧的特性,通过控制氧化还原状况,设计了对该湖沉积物-水柱的原样/抑菌条件的培养实验.实验发现,微生物活动对界面附近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控制作用;改变水体的含氧状况可以显著影响上覆水体水质,包括表观性状和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岩过程中Mn,Ga,SO4 2-,Cu,Cr,Pb和Co,Ni,Fe,Sc,V,Rb两大类分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厌氧培养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最大释放量,发现铁、锰在厌氧过程中可以大量向水体释放.  相似文献   
112.
应用PLAXIS 2D/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黄土洞室进行了二维、三维分步掘进、三维一次掘进等工况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洞室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并对掌子面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维与三维分步计算的最终位移基本一致,可以用二维的计算结果来估算洞室开挖的最终位移。三维分步掘进的分析表明,不同埋深的洞室其位移比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L/B<1时(L为掘进深度,B为洞室跨度),位移比呈线性增加;当L/B>1时,位移比呈非线性增加;当L/B>3时,其最大位移接近最终位移。掌子面的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在掌子面处的位移约为最终位移的1/3,距掌子面0.5倍跨度处的位移约为最终位移的2/3,距掌子面2.5倍跨度处的位移基本达到了最终位移。  相似文献   
113.
额济纳旗典型地表沙尘释放潜力及沙尘天气频发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济纳旗位于极端干旱的内陆河下游,绿洲退化严重,沙尘天气频发,已成为内蒙古西部主要沙尘源区。为揭示该区域沙尘频繁成因,对区域4种典型地表(富沙砾戈壁、富沙戈壁、绿洲退化地、绿洲)沉积物组分、风蚀强度、沙尘释放强度、多年平均月沙尘日数及大风日数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绿洲退化地,粉沙黏土组分含量高,PM10沙尘释放强度大(0.2796 kg·d-1·m-2),为研究区强沙尘释放地表;富沙及富沙砾戈壁地表,风蚀强度大,但粉沙黏土组分含量低,PM10沙尘释放强度较大(0.1267 kg·d-1·m-2,0.0672 kg·d-1·m-2);尽管绿洲地表粉沙黏土组分含量高,但由于植被、水分等因素的制约,其PM10沙尘释放强度最小(0.0240 kg·d-1·m-2)。额济纳旗绿洲被大面积强沙尘释放源(绿洲退化地和戈壁)包围,局地沙尘内循环过程中粉尘颗粒的富积,为当地高频沙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尘源,这是额济纳旗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4.
在恐龙化石发掘过程中不仅机械扰动会直接导致化石或围岩的破碎,应力释放也会导致化石及围岩表面裂隙的产生及扩张,这些节理裂隙又为水和空气的活动提供了通道,使风化破坏作用更加迅速。作者以分层开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模拟化石开挖过程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开挖过程中0m、11m、14m、19m四个深度的等效应力变化过程和XZ方向应力的变化过程发现:开挖前后化石表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差达到0.34MPa,围岩表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差达0.3MPa;埋深越大的化石,在开挖露出地面后等效应力的回弹现象越明显,即应力释放越严重;虽然化石表面所受剪应力不大,但其对化石风化的影响比在压应力条件下要大的多,这是导致卸载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恐龙化石发掘要逐层缓慢开挖,使化石逐渐达到新的应力平衡,以便减少应力快速释放对化石造成的风化破坏,特别是要做好护坡,最大限度地防止剪应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5.
应用FY-4A卫星云顶亮温(TBB)、自动站雨量资料和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移出后在杭州湾生成MCC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南侧的切变线辐合抬升作用以及南亚高压东部反气旋环流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中低空大气上升运动的增强,为MCC的发展增强提供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2)低层台风北上后,其移动方向左后侧的冷空气南下,并与长三角地区的西南低空暖湿气流强烈交汇,斜压锋生增强,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3)受大陆高压东移影响,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东移,叠加在对流层中低空暖湿急流之上,形成了有利于MCC发生发展的大气位势不稳定层结;(4)切变线南端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仅加强了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运动,更重要的是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汇聚;(5)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在MC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水汽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上升运动增强,低层辐合进一步增强。低层水汽汇聚并不断向高空输送,补偿了高空凝结的水汽,潜热的不断释放,有利于MCC发展和维持。总之,台风中心移出后,台风南侧的切变线及其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稳定地维持在MCC上空,为M...  相似文献   
116.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元珠  林元武  张培仁 《地震》2001,21(2):101-104
初步讨论了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顺义4.5级地震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震中区土壤Hg释放量快速衰减;延庆龙庆峡水库翻花冒气异常释放的主要气体CH4来源于生物成因,而非地震前兆异常。据此认为顺义地震之后,首都圈构造活动水平没有增强的趋势,并于1996年12月27日提出未来15天内首都圈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17.
张启明 《地震研究》2001,24(3):238-244
通过对大理地区鹤庆、洱源、下关、弥渡等温泉水CO2释放特征及与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提炼出单项地震预报指标,从而进行系统合成,找出大理地区CO2的综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18.
2000年下半年全球共发生Mw≥6.5地震27次,其中23次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4次。发生Mw≥7.0地震5次,最大震级达Mw8.0。11月16日和17日,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交界地区,发生了3次Mw≥7.8地震。2000年,全球地震活动处于1976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9.
孔令昌 《中国地震》1991,7(4):39-45
北京城北塔院断层土壤气中的He~4/Ne~(20),He~4/Ar~(40),Ar~(40)/Ar~(36),CH_4/CH_4~(16),CO_2/Ar和N_2/Ar比值与1990年7月21日大海坨4.5级地震和1990年9月22日沙河东4.0级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且在1991年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2月20日高丽营3.0级地震和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前后,He~4/Ar~(40)和Ar~(40)/Ar~(36)的值均有异常变化。并且利用塔院断层土壤气中CO_2/Ar,N_2/Ar,CH_4/CH_4~(16),He~4/Ne~(20),He~4/Ar~(40)和Ar~(40)/Ar~(36)的值,在地震前10天和1天预报了9月22日沙河东4.0级地震。同样,根据He~4/Ar~(40)和Ar~(40)/Ar~(36)的异常变化,于3月9日向地震局值班室汇报了异常情况。研究表明,气体地球化学的这几项指标能确切地反映地壳深处应力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0.
梁劳 《华南地震》1991,11(1):3-1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岳阳及其邻区3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历史和现代地震的时空分布,应变积累释放以及地震活动周期的数值分析等,并利用四种方法对未来50-100年内的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