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4~6月青藏高原热状况与盛夏东亚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异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测站降水资料, 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分析了1958~1999年4~6月青藏高原区域感热加热与7月东亚降水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结果表明4~6月期间高原是一个单独的热源, 其感热加热性质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 5月感热加热的第一旋转主成分(RPC1)与7月东亚地区降水场滞后相关的结果表明: 当前期高原主体部分感热加热偏强时, 7月高原及高原南侧、东南侧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江淮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高原北侧、东北侧和高原西侧降水明显偏少, 而且降水场与流场、水汽通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进一步的分析指出, 上述相关关系可用热力适应理论和大尺度准定常正压涡度方程予以解释. 因此4~6月高原感热加热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江淮等地7月降水形势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22.
分海洋和陆地两种情况来讨论IAP/LASG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GOALS)四个版本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一些重要的大气变量包括表面空气温度,海平面气压和降水率用来评估GOALS模式模拟当代气候和气候变率的能力,总的来说,GOALS模式的四个版本都能够合理地再现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评估也揭示了模式的一些缺陷,可以清楚地看到模拟的全球平均海平面气压的主要误差是在陆地上,陆地上表面空气温度模拟偏高主要是由于陆南过程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降水率模拟偏低主要是在海洋上,而中高纬的陆地降水在北半球冬天却比观测偏高。通过模式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模式中太阳辐射日变化物理过程的引入明显地改善了表面空气温度的模拟,尤其是在中低纬度的陆地上,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引入对热带陆地的降水和中高纬度的冬季降水也有较大改进。而且,由于使用了逐日通量距平交换方案(DFA),GOALS模式新版本模拟的海洋上的温度变率在中低纬度有了改善。比较观测和模拟的年平均表面空气温度的标准度,可以发现GOALS模式四个版本都低估了海洋和陆地上的温度变率,中还对影响观测和模拟温度变率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3.
西大西洋锋面气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等熵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文中使用PSU/NCARMM 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 1992年 3月 13~ 15日发生在西大西洋上的一次海洋气旋爆发过程进行了 6 0h的模拟 ;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从等熵面倾斜的角度研究了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很好地再现了气旋的发生、移动、加深、气旋的热力结构以及地面环流等特征。其中主要气旋M在6 0h的模拟中共降压 4 5hPa ;第 36~ 4 2时 (模式时间 ) 6h内降压达 12hPa。剖面图及等熵面图分析指出 ,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气旋中心总是位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近于垂直的对流中性地区 ,这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的阐述是一致的。气旋在弱静力稳定度的海洋表面启动发展之后 ,气旋与大尺度环境场相互作用 ,气旋得到迅速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理论”(以下简称SVD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海洋锋面气旋的发展与移动。气旋的发展和移动与等熵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发展期气旋前部及其移动路径前方自组织的斜升气流与倾斜的等熵面相配合 ,共同构成上滑“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的推广 ,以下简称USVD理论 )的必要因子 ,在一定的条件下 (C·D<0 ,CD 为SVD指数 ) ,使得气旋及其前方 ,尤其是移动路径前方出现USVD发  相似文献   
124.
印度季风与东亚夏季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副高脊西伸的东西经度或夏季中国大陆上空的平均位势高度距平。气候模式数值试验揭示出印度—东亚遥相关型对东亚很重要并且与印度洋海温异常有关 ,借此提出ENSO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两条途径 :一条是直接路径 ,另一条为选择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5.
基于LASG/IAP大气环流谱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扼要介绍了基于LASG/IAP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的气候系统模式的新版本FGOALS-s的发展和结构。出于发展一个在东亚季风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的气候系统模式之目的,FGOALS-s的大气模式分量SAMIL采用了较高的水平分辨率R42,这相当于2.8125°(经度)×1.66°(纬度),高于三角截断T42的分辨率。对FGOALS-s在模拟大气、陆面、海洋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以及主要的年际变率信号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FGOALS-s成功地控制了气候漂移趋势,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大气、海洋和陆面的气候平均态,特别是受益于大气模式的较高分辨率,由中国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夏季风雨带的分布,在模式中得到较为真实的再现,表明该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具有较强能力。耦合模式能够成功再现El Ni~no事件的非规则周期变化,但是其年际变化的振幅较之观测要弱。赤道中西太平洋年际变率的强度较之赤道中东太平洋要强。在中高纬度,模式模拟的北大西洋涛动模态,在空间分布上与观测接近。FGOALS-s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拟的热带海温偏冷、而中纬度海温则偏暖,原因是模式模拟的云量分布存在偏差,它直接影响到海表的净热通量收支。模式模拟的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温明显偏冷,令该地区的年平均海冰分布的范围明显偏大;然而受南极周边海温偏高影响,南极洲周围的海冰范围则偏少。FGOALS-s的未来工作重点,宜放在大气模式的云过程、海洋模式的经向能量输送过程、以及海洋与大气的淡水通量耦合方案的改进方面。  相似文献   
126.
我国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吴国雄 《第四纪研究》2004,24(1):T001-T004
文章回顾了我国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指出了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SHAP)”在调制东亚季风及全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在强调全球海陆分布所产生的“四叶型”加热L0SECOD激发出夏季副热带基本环流型的基础上指出高原的隆升增强了东亚季风的北伸;论述与青藏高原抬升相联系的高原负涡度源所激发的Rossby波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指出春季青藏高原的表面感热加热是造成东亚环流季节突变的重要原因,并导致亚洲夏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地区爆发;还就进一步发展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7.
该文扼要介绍了LASG第一版本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LASG)的发展和结构,及其对气候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模拟,以及近期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28.
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分析1948年到1988年40个冬季的中高纬500hPa高度场以及全球海表温度异常(SSTA)场的最主要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通过交叉相关来讨论海气的同期相关特征。结果显示,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场最明显的异常型分别是太平洋北美型(PNA),西太平洋型(WP),西大西洋型(WA)以及东大西洋欧亚型(EAEU)。冬季SSTA最明显的区域是赤道东太平洋(EEP)和赤道大西洋(EAL)。其次是中纬度东北太平洋(NEP)及两大洋西部(NWP和NWA)。中高纬度海气之间有很好的相关。与中高纬度500hPa高度场PNA型明显相关的是中高纬度东北太平洋(NEP)和赤道东太平洋(EEP)的SSTA。前者的强相关中心在中高纬;后者的强相关中心在中低纬。而与WA型明显相关的是中高纬度北大西洋的SSTA。中高纬度海气之间最强的相关在海气异常对应的空间位置上。而且这种区域性或邻域性的海气相关呈正相关,暖SSTA对应于正高度异常,冷SSTA对应于负高度异常  相似文献   
129.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f total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June,July and August and individual monthly precipit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VarimaxEOF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data set used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a 5°Lat.×5°Long.spatialuniform network over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59 to 1994.The analysis of total summer precipitation shows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regionalcharacteristic is the existence of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between the lower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Valley(the LRCH region)and the middle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the MRH region),and between the LRCH region and SouthChina.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over the Sichuan Basi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vereast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at over the LRCH region.The regional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that there exists negative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nd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at over its northern part.There also exists positive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Northeast China.The above spatialcorrelation modes have significant periods of about 3 years and ten years.The analysis of themonthly precipitation shows that in June there exists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precipitationanomalies over the LRCH region,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In July,the precipitations in the MRH region and the LRCH region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The regional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August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otal summerprecipitation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30.
吴国雄  陈彪 《大气科学》1990,14(2):143-154
利用作者在本文第Ⅰ部分提出的原始方程系统中的无加速定理,这部分讨论大气动量、热量的内外源强迫对纬向平均温度场的作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外源热力强迫引起的温度场的变化主要在对流层下层;而热力内强迫的作用在中高纬对流层中分布较均匀,两者在维持纬向平均温度场的变化中十分重要。机械外强迫和机械内强迫各自的贡献次之。平均经圈环流的贡献则主要在对流层顶附近及平流层中,由于热力内强迫产生的位温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大致被热力外强迫所平衡,而机械内、外强迫则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从而,总的热力强迫所引起的位温变化的分布基本上为总的机械强迫作用所平衡,纬向平均位温的准定常状态由此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