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4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822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10篇
地质学   1497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典型构造背景应变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力强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49-356
在外力作用下,一定的构造形式周围会产生特定的应变图象。其形态特征在失稳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研究应变图象的特征及其变化有助于鉴别失稳前兆,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受构造形式控制,应变场在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变形与失稳过程中,各个区域既有不同的变形行为,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体系。因此,应当全面观测应变场图象的时间与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从中获取失稳前兆,分析失稳机制  相似文献   
122.
许俊奇 《地震研究》1995,18(2):183-187
由于线性回归模型应用的广泛性,本文设定样品集的趋势是线性的,在用最优分割法对地震活动性类研究的基础上引进线性模型,扩大了最优分割法在地震活动性分类中的应用,将降类问题与建模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揭示地震活动性中的某种内在规律,这对于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3.
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述了现场浇注混凝土桩的低应变完整性试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文中设定了几个简单的分析模型,利用三维显式有限元法,对有局部材料缺陷桩完成了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对低应变完整性检测试验的实施方案,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以及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4.
方解石多晶集合体的高速率简单剪切变形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方解石多晶集合体在高应变率(373S-1到1507S-1)下简单剪切变形实验,结果表明,破裂形式和应变率有关,随着应变率的增加,从晶间微破裂为主变为晶内微破裂和粉碎为主。  相似文献   
125.
为了估计中国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量的大小,本文以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测定了区内142个小区域的水平应变。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大致以云南小江断裂一线(东经103°)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以北西-南东向压应变为主;西部地区,其北段主压应变为北东向,往南转为近东西向,更往南应变方向多变,但与那里的山系转折相协调。察隅-松潘一线的线应变达-0.5。察隅相对于松潘,往北东移动了360余公里。 作者还指出,印度洋、欧亚、太平洋三大板块的聚合和碰撞,是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6.
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弹塑性岩石介质的一般的本构方程出发,考虑断层介质内摩擦系数和内聚力随变形而降低的性质,建立了断层介质的非稳定的本构关系。这些关系可应用于承受任何应力的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层。考虑到复杂的现代构造和非均匀应力场的背景,给出一个用能量表述的非稳定准则,用它来判断包含断层和围岩在内的整个系统的非稳定性的到来。最后按本文提出的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两个震例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7.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大地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短边GPS点阵、短基线标石阵和精密激光测距 ,在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裂带垂直的剖面上和构造盆地内进行构造大地测量 ,获得了断层软弱带和断层蠕变带上的最佳形变分布。综合利用相关地学成果和理论 ,揭示了构造形变所隐含的动力学信息 ,识别了断层应变带、塑性流变带和主断面在地面的分布范围。用外围GPS远场联测成果探讨了该断裂带的驱动力机制 ,匡正了其“左旋”运动和现今活动速度的含义。最后 ,评估了该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8.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绳祖 《地质论评》2001,47(5):459-466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共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场控制或影响着上部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地形起伏,表现在应变“凸锋~”与地形凸峰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稳定”块体的低应变效应和应变的波动传播,网络共轭角推测应变的方法为认识板内应变场和构造变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9.
受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2005年7月1日组织专家组对“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和冷害)综合应变防御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了合同书规定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益。该项目用定量化、信息化、综合应变技术代替原来传统的单一、经验、半经验性的措施,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改变传统的灌溉制度和方式。该项成果在初步的业务化和生产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成效,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0.
在已完成的包括16个构件的等位移循环加载钢筋混凝土柱的系列试验中,通过在其中3根柱的塑性铰区沿混凝土受力方向安设位移计,较准确测定了混凝土测试标距内的平均应变在一个加载循环内的变化规律及其随周数增长的变化规律;发现了单周最大压应变随周数的增长而持续增大,单周最大名义拉应变随周数增长而持续减小的重要现象;并与柱顶水平力-水平位移滞回规律实测结果相对应,结合截面受力特征对所得单周和多周应变变化规律的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