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属弱亏损型地幔包体;其温压平衡估算结果为980~1110℃、10.2~22.8kpa,包体来源深度为60~75km。在到达地表以前,经历过较强的伸展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22.
西昆仑山库地变质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千韬  林传勇 《地质科学》1995,30(3):275-282
西昆仑山库地变质橄榄岩块是肢解了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蛇绿岩碎片。变质橄榄岩以残斑结构为主,呈现粗粗结构向残班结构的过渡和残斑结构向板状等粒结构的过渡。此岩石有明显的变形结构,橄榄石变形时的滑移系为{0kl}[100].橄揽石发育有代表高温(800℃以上)的位错构造,也有代表低温的位错构造。表明此变质橄榄岩经受了上地幔环境下发生的高温塑性流变和侵位过程中及侵位后所经受的低温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变形。上地幔环境下变形时的差异应力约为80MPa,应变速率约为1.96×10-12s-1-7.03×10-10s-1.此变质橄榄岩代表由大陆裂谷发展起来的洋盆下的地幔,产出的构造环境为洋脊-裂谷带。  相似文献   
123.
把从大西洋洋中脊采集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二辉橄缆岩和方辉橄缆岩中的单斜辉石的Na-Al^IV和Al^VI浓度与陆下和前大洋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橄榄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单斜辉石的Al2O3含量在洋底橄缆岩组和陆下橄缆岩组中的同一范围内发生变化,从高铝至贫铝。然而,洋底橄缆岩中单斜辉石的Na含量(0.02 ̄0.6wt%Na2O)和Al^VI/Al^IV比值(0.3 ̄1)都低于陆下橄缆岩单斜辉石的Na含量(  相似文献   
124.
柴达木北缘石榴石橄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论证了柴达木北缘胜利口含镁铝榴石超基性岩不是“似金伯利岩”而是石榴石橄榄岩。岩相学、矿物化学资料显示其为大陆边缘上覆于俯冲板块的地幔楔形区物质。石榴石橄榄岩在土地幔平衡的P-T条件为25×l0 ̄8Pa和850℃左右,显示造山带高压变质岩的地温特征。柴达木北缘石榴石橄榄岩与榴辉岩的发现表明它是一条高压变质带,是该地区古生代洋壳俯冲、大陆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对中国东部一些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团块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了粗粒、残碎斑状和粒状变晶等三种主要结构类型,并对不同结构类型团块的组构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确定出粗粒—残斑—粒状变晶之过渡系列。认为上地幔普遍存在有塑性流动,初步探讨中国东部新生代时期的不同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26.
郝艳涛  夏群科  李佩 《地质学报》2022,96(12):4184-4197
利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别测定了华南地区福建省白琳大嶂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矿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H2O含量。橄榄岩矿物主要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符合部分熔融趋势,部分熔融程度在0~21%之间。大多数样品(23个样品中的21个)部分熔融程度较低(<6%)并具有亏损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橄榄石的H2O含量分别为78×10 -6~262×10 -6、37×10 -6~124×10 -6和~0。尽管不能排除橄榄石包体上升过程中的潜在H的扩散丢失,但两种辉石保留了地幔中的H2O含量,这可以从 ① 单个辉石颗粒中的均一的H2O含量和 ② 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之间的平衡H2O分配推断出来。基于矿物模式,并假设单斜辉石和橄榄石之间的H2O分配系数为10,计算出的全岩H2O含量范围为15×10 -6~67×10 -6。水含量与熔融指数、交代指数、氧化还原状态和温度之间缺乏良好的相关性,说明白琳地区岩石圈地幔中水含量的控制因素是复杂的。已有研究表明浙江省建德地区岩石圈地幔具有较高水含量。白琳和建德两地对比显示,两地岩石圈地幔在熔融程度、交代程度、氧化还原状态和平衡温度非常类似,但是水含量差异巨大。华夏地块(以建德和白琳为代表)的岩石圈地幔在主成分和微量成分上可能均一,但H2O含量有巨大差异,体现了地幔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7.
同正常的残余方辉橄榄岩相比,辉南方辉橄榄岩具有异常高的HREE组成和特殊的二次重结晶结构,因此,它们不是上地幔经大程度部分熔融后的残余,而是熔体-岩石反应的结果。倒U型REE分配模式暗示这些样品经历了与玄武质熔体相互作用的历史,并达到了平衡,大量熔(流)体的存在有利于地幔岩石矿物颗粒的增长,从而形成特征的二次重结晶结构。这种“反应”型方辉橄榄岩的形成可能与上涌软流图对岩石圈地幔的热-化学浸蚀有关。“反应型”方辉橄榄岩形成之后,又受到了类似于碳酸岩或富挥发份小体积熔体的交代,因此辉南地区上地幔经历了多期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8.
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和大陆深俯冲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青藏高原北缘北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分别发育有2类不同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北祁连山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型俯冲带,榴辉岩锆石的SHRIMP年龄为464 Ma±5 Ma.而柴北缘为典型的大陆俯冲型变质带,片麻岩锆石中的柯石英证明柴北缘是一超高压变质带.石榴橄榄岩中的超硅石榴子石和橄榄石中的钛铁矿等出溶反映其形成深度大于200 km.柴北缘榴辉岩的原岩具有MORB和OIB的特征,并与北祁连山榴辉岩的年龄相同,代表早古生代祁连洋俯冲变质的时代.而含柯石英片麻岩的锆石和石榴橄榄岩超高压变质年龄均为423 Ma,代表大陆地壳深俯冲发生的时间.北祁连山和柴北缘很可能是一个俯冲带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9.
中国东部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几个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的尖晶石相和石榴石相橄榄岩捕虏体矿物中熔融包裹体研究表明, 玻璃化学成分为富硅(SiO2=60%~68%)、碱(K2O+Na2O= 5%~11%), 特别是富钾(K2O>Na2O), 以及H2O和CO2等挥发分(2%~7%)的中酸性硅酸盐, 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英安岩和安山岩, 少量属于橄榄安粗岩系列. 熔融包裹体中高Al和Ca透辉石子矿物是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结晶的产物, 而非脱玻化重结晶的产物. 研究指出, 这种富钾(一般K2O>3%)中酸性硅酸盐更具大陆特点, 与主矿物和寄主玄武岩均无成因关系, 是被捕获的中生代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之熔体, 同时暗示中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可能经历了破碎和更新的过程. 这无疑给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过程提供重要启示, 同时指出富硅、碱熔体应对中国东部地幔化学非均一性负责.  相似文献   
130.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张宏福 《地学前缘》2006,13(2):65-75
橄榄岩-熔体/岩浆的相互作用常被用来解释蛇绿岩套橄榄岩、造山带橄榄岩、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某些具有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橄榄岩-熔体的反应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生成斜方辉石或消耗斜方辉石生成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反应的结果不仅造成矿物百分含量的变化,而且造成矿物组成的变化;后者更重要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华北东部中生代玄武质岩石中具有环带状结构的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特别是具有环带状结构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暗示这种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在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为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和快速富集的重要方式。这是全球首例由橄榄岩-熔体相互反应造成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的组成变化。反应熔体来源途径主要有地壳来源和软流圈地幔来源。来源不同的熔体与橄榄岩的反应造成的组成变化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