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31.
利用湖北省潜江气象站和邻近的天门及仙桃两站1971-2009年39年气象资料,通过滑动T检验、M-K检验方法对气温资料的均一性作了检验。对比迁站前后气温等资料的变化表明,潜江站与相邻站同时期气象资料间存在部分差异。与相邻站相比,迁站前后潜江站气象要素中风向风速、气温和雾日有显著变化;迁站前受城市效应影响,潜江站部分风向...  相似文献   
132.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玛  高庆九  蒋薇 《气象科学》2011,31(5):582-590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3.
丁宁  孙英君  崔健  陈明九 《测绘科学》2011,36(5):93-94,102
变形监测对于建筑物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报建筑物的变形状况,对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极为重要.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厦主体沉降过程曲线及等值线图来分析主体沉降各个阶段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各阶段,建筑物主体体沉降速率及幅度均较小,各点沉降基本均匀.文章...  相似文献   
134.
135.
水木芬兰     
  相似文献   
136.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7.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东半球环流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5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东半球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趋势变化特征,夏季气温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最低气温上升带来的结果;典型高、低温年,在环流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的情况下,从对流层低层一直到高层,东半球大部分区域的异常值符号相反.此外,出现在江淮流域上空的异常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三支不同源头的波列有关;地面长波辐射对气温的影响在夜间超过白天,气温分别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负相关以及正相关关系;典型高(低)温年,垂直温度平流引起的异常动力增(降)温和非绝热加热引起的异常增(降)温可以作为解释高(低)温年气温异常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8.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9.
各位常委、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一年一度的常委扩大会例会今天开幕了.自去年4月15日在宜昌召开第十次常委扩大会后,一年来,在各有关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地调局的大力支持下,宜昌会议确定的几贡任务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0.
孟上九  李想  孙义强  程有坤 《岩土力学》2018,39(4):1377-1385
利用光纤光栅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季冻土路基永久变形现场监测,考虑了不同场地、不同时段、不同轴载组合对永久变形的影响。监测结果显示:(1)受气温影响,路基温度在正冻期和正融期随时间呈振荡线性变化,在一个冻融循环内,市区监测场地埋深30 cm和75 cm位置,地温变化范围分别为-9.0~14.4 ℃和-1.9~15.4 ℃,且随深度增加地温对气温的响应逐渐减弱,滞后性增强;(2)两个监测场地,当路基处于完全冻结状态时,车辆作用下的永久变形均较小,但在正融期,同样车重作用下路基永久变形增大,最大变形是冻结期的4.5倍,是融化期的4.2倍;(3)路基经历了两次冻融循环后,变形仍未稳定,在重载车辆作用下其永久变形仍不可忽视;(4)以轴重40 kN车辆引起的路基最大永久变形为基准,轴重80 kN及250 kN车辆引起的实测永久变形分别增大17倍及215倍,永久变形与轴重非线性关系明显;(5)冻融和重载叠加作用会产生最不利组合,放大路基永久变形,对此需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