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地质学   13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从江西德兴斑岩铜矿铜厂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出发,讨论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分为6类,即富液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含CO2多相包裹体以及熔体包裹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熔体与熔体-流体包裹体代表了成矿早期岩浆热液的特征。在这些包裹体中发现黄铜矿等金属矿物,表明成矿金属主要源自岩浆。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富气包裹体与矿体关系不甚密切,但其中所含有的金属矿物特别是黄铜矿,暗示早期来自岩浆的热液流体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混合之前。成矿中晚期大气降水流体在冷却和稀释岩浆流体方面对于矿床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来自围岩的大气降水可能并没有向成矿体系提供大量金属。  相似文献   
132.
河北丰宁牛圈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圈银矿是冀北地区重要的独立型银矿床。对牛圈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矿石中的石英中主要发育富气包裹体、富液包裹体和含液态CO2等3种类型的原生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310℃,盐度平均为3.65 w t%N aC l,密度为0.701-0.925g/cm^3。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还表明,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在成矿阶段可能同时存在。这种新认识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找矿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3.
黑龙江金厂金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黑龙江省金厂金矿床内包裹体的研究,对比不同矿化程度岩石中包裹体特征,认识到矿化程度与岩浆-流体的演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还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硫化物矿物,主要呈脉状、条带状及浸染状产出。矿化程度高的钻孔岩芯内,包裹体类型发育完整,流体包裹体、熔融包裹体、熔-流包裹体均有发现。进一步研究发现,矿化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流体的沸腾作用及流体的混合作用关系密切。分异作用使成矿物质得到富集,沸腾与混合作用使矿质进一步富集并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134.
为探讨石窑沟钼矿床的矿床成因,本文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研究发现,成矿早、中阶段产出的石英中有水溶液包裹体、纯CO2包裹体、H2O-CO2类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而成矿晚阶段产出的石英中仅有水溶液包裹体;对不同阶段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氧化性、富CO2为特征;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导致CO2逃逸,还原性增强,成矿物质沉淀;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贫CO2为特征。流体沸腾可能是引起辉钼矿沉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5.
为探讨青海岗察花岗岩类的成因机制,通过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岩体由辉长辉绿岩、辉石闪长岩、紫苏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组成。岩石里特曼指数δ=1.37~2.36,属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0.765~1.018,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在ACF图显示岗察岩体主要属I-S型花岗岩。稀土总量48.11×10-6~249.35×10-6,轻重稀土比值4.12~10.72,LaN/YbN比值3.30~12.85,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曲线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呈平缓型,说明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显示岩浆源区的残留矿物含有角闪石。δEu=0.34~1.21,铕元素具负异常,说明源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斜长石的残留。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Rb具有明显富集,K,Th含量较高,Ba相对亏损,Ce,Hf,Zr,Sm,Y,Yb等明显低于洋脊花岗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岗察岩体侵入时间上发生在陆陆碰撞期后的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其构造环境属后碰撞陆内造山叠覆-底侵构造环境。其成因是中三叠世,大陆碰撞地壳加厚的地质背景下,岩浆底侵-混合作用形成,为中央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6.
从克拉克值到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或行为再到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拉克值→第一类反作用→元素丰度→第二类反作用→…→进一步富集成矿的机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化学成矿过程链。克拉克值的影响通过质量作用定律可以深入到成矿作用的各个方面,但仍然只是一种必要非充分的成矿条件,因元素而异的地球化学性质或行为将产生两种"反作用":①成矿作用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多次分配的结果,一旦分配完成,各级元素丰度有望重新成为最主要成矿约束因素之一,丰度比值则体现了元素分配(异)行为的量化特征;②诸如离子电位、赋存状态等元素本身固有的性质或行为亦产生反作用,可通过固定"性质"谈"丰度"认识其成矿学意义。对于最终将工作于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成矿系统,进一步富集的机制另将成为决定性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37.
刘向冲  邢会林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19,38(9):1556-1563
中国地质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已发现南岭地区许多石英脉型钨矿床的蚀变晕宽度随深度递减,然而这一蚀变特征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未得到较好的解释。通过模拟热液运移和硅从裂隙带向邻近围岩的扩散过程,发现流体温度和围岩孔隙度是影响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的重要变量。高温和高孔隙度会加速硅从裂隙向邻近围岩扩散,从而形成较宽的蚀变。在围岩孔隙度均一分布的情况下,由于深部温度高于浅部,深部围岩蚀变宽于浅部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会抵消温度对硅扩散速率的影响,使深部围岩形成较窄的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可能是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随深度减小的有效机制。前人将钨矿蚀变特征归因于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不均一的物理性质,该研究为这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8.
对热液金矿含金热液的流体来源、金的赋存形式、金的迁移和沉淀机理进行了总结。岩浆热液、大气水及变质热液是含
金热液的主要来源。金的迁移过程与金的赋存状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金以热液迁移为主,金在热液中的赋存形式主要为金-硫
络合物及金-氯络合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u(HS)-2 、AuHS以及AuCl-2 。但是对火山气体及含金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金
还可以通过气体的方式迁移,并有可能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金在气体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为AuCl·(H2O)3-5和AuS·
(H2S)1-2或者是AuHS·(H2S)1-2,其溶解度与气体中H2O、HCl和H2S的逸度成正比。CO2 对金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
使金迁移得更远。纳米金的发现,拓宽了找金思路并进一步证明了气体及胶体对金迁移的重要性。金的沉淀与含金介质物理化
学条件的改变有关,其主要沉淀机制包括:①温压条件的改变;②流体沸腾及相分离;③流体-围岩反应及流体混合。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对周建波等发表在《地质论评》上的文章《稀土元素在韧性剪切带体积亏损研究中的应用》的讨论,认为利用体积亏损公式来解释剪切带中稀土元素变异的原因值得商榷.详细分析了O'Hara体积亏损公式的原始推导,从而得出体积亏损公式的应用要视情况而定.提出体积亏损并不是剪切带中稀土元素变异的原因,仅仅是引起稀土元素变异原因的现象.流体作用引起的质量传输才是稀土元素变异的内在因素,并且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概括了剪切带中影响稀土元素变异的其他直接和间接的因素:包括强应力作用下的部分熔融形成的融体对稀土元素(不相容元素)的“萃取”作用;副矿物的残留;氧逸度对稀土变异的动力学调控;高水/岩比环境下的流体有效渗滤;分配系数动态变化以及应力的驱动等.  相似文献   
140.
浙西开化桐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斑岩钼铜矿床。基于翔实的野外调查,文中研究了桐村矿区岩浆岩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年代学以及Sr Nd同位素特征,指出:(1)该矿区内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富K2O和低Na2O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较强,铕负异常不明显;富集Rb、Th、K、U、La、Ce、Pb,亏损Ti、P、Nb、Ta、Zr、Hf等元素;(2)桐村矿区岩体SHRIMP锆石U Pb谐和年龄为(162±3) Ma,MSWD=2.7,加权平均年龄为(162.1±3.4) Ma,MSWD=2.7,说明黄柏坑岩体的侵入事件发生在中-晚侏罗世;(3)含矿斑岩具较高的Sr初始值(0.712 21),εNd(t)值为-6.7~-2.0,其模式年龄为1 628~2 029 Ma,表明花岗岩源岩可能为古元古代的老基底,暗示斑岩源区为壳幔混合型。研究区内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同源岩浆在不同阶段演化的产物。高氧化态、强演化程度和较多的地壳混染可能是桐村矿床成Mo且规模有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