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自动站5 min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组网资料,对2017年7月27日夜间出现在成都地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地面辐合线、弱垂直风切变、层结不稳定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雷暴大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此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是由多单体风暴产生的;雷达回波具有窄带回波、反射率因子质心快速下降、风暴前侧出流、后侧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这些特征对监测和预警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雷暴高压和强冷中心对雷暴大风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在大风过程中,风向突变伴有瞬时风速增大,但风向突变出现时间较最大瞬时风速出现提前了5 min左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的出现时间较最大瞬时风速有15 min的提前量。阵风锋坡度愈大,前侧上升气流坡度愈大;阵风锋后部的垂直风速变化落后于水平风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2.
为提高传统数值模拟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一种新型灾害性天气多尺度预测模型。通过降尺度时空融合算法实现遥感数据融合,反演推算得到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作为天气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利用包含反向解搜索策略的萤火虫优化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参数寻优策略,应用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包含多项式核函数的复杂多尺度预测模型,在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不断训练,最终得到灾害性天气预测结果。使用该模型对2015年6月23日00—24时成都市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的AUC(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88,且龙泉驿、新津和金堂站的预测正确率达90%。基于机器学习的灾害性天气多尺度预测模型可为灾害性天气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3.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叶月珍  方之芳 《高原气象》1999,18(2):162-170
应用高原积雪日数和高原气温、四川盆地逐月降水量资料,应用SVD等方法,探讨高原热力状况分布异常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分布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日数场分布特征是以巴颜喀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中心。该区域冬季积雪日数异常与川中盆地汛期干旱有相当好的联系。春季青藏高原北部和祁连山的温度场的大范围异常则与川西的洪涝和川东的干旱均有较好的相关,均可作为四川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重要参考因子。一般而言,积雪  相似文献   
134.
该文利用2018年1月—12月成都东北部地区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辐射能量的收支状况和特征。结果表明:成都东北部地区各辐射分量(除净长波辐射)均是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最大值出现在8月。净长波辐射春季最强,秋季最弱,与空气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分别成负相关、正相关。净全辐射白天为正值,晚上为负值。成都东北部地区全年有10.7%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地表反射,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有29.36%被地表以长波辐射的方式释放到大气,对地气系统能量收支的贡献为61.18%。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地面自动站、秒级探空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2月成都的3次辐射平流雾过程进行生消机理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500hPa受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干层和1.5km下弱风速的维持,利于近地面快速辐射冷却形成逆温层,为雾的形成提供了热力条件。②垂直方向上无运动或微弱运动,为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贴地层弱西南暖湿气流(≤4m/s)携带的水汽在成都地区辐合,为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③贴地逆温层和逆露点温度层(高度低于逆温层高度)同时存在,对雾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④午后,双逆温层的维持,近地面风速接近静风,是辐射平流雾维持的重要原因。⑤西南暖湿气流消失或水汽辐合移出本地之后,近地面逆温层消失或雾顶上部干空气的卷入,是导致辐射平流雾最终消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6.
利用2014年夏季成都市3个国控环境监测站(金泉两河,君平街和梁家巷)O3、NO2及PM2.5逐时观测数据,结合国家基准站温江站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照度、降雨等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O3的日、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前体物及气象因子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都市O3-8 h平均浓度为104.4 μg·m-3,O3超标率为2.8%—15.3%。O3浓度6月最高,8月最低;呈现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午后15:00达到峰值。O3与NO2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与PM2.5无显著相关性。高温、低湿、强太阳辐射有利于O3的形成;风速为2.5—3.0 m·s-1,风向为南风时,O3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7.
本文利用成都地区14个区(市)县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6年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采用温湿指数对成都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4月和10月为非常舒适月份,无极度不舒适月份,春季和秋季为非常舒适季节,夏季为不舒适季节,冬季为较不舒适季节,近37年气候舒适度总体变好。相比,成都西北部、中部和蒲江县的气候舒适度较好。气候舒适度突变多发生在2009~2013年,冬季的突变发生在1984年,冬季气候舒适度向好转向的特征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8~19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强对流天气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层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向南发展,配合低层条件不稳定,为形成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强迫机制。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后续的6h强降水中心对应得较好。  相似文献   
139.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40.
利用1971—2010年的NCEP资料和重庆市5个站点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线性拟合、MK检验等方法,对重庆夏季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夏季平均气温在15℃至27℃的幅度内变化,重庆西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的区域平均气温最高,四川盆地沿长江一带的平均气温较低;重庆近40a夏季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升温趋势,其中酉阳、奉节和万州的升温趋势较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达到0.072℃/10a、0.288℃/10a和0.154℃/10a,沙坪坝和梁平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较平缓,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09℃/10a和-0.002℃/10a;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MK检验表明重庆市的气温变化整体比较平稳,没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