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504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对1990年3月30日-5月5日广东大鹏湾盐田水域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insig-moidesBohm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反曲原甲藻数量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点。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反曲原甲藻数量变化的环境因子,表层主要是亚硝酸氮,而底层仅与盐度相关。4月20日盐田水域发生赤潮,经水样分析,发现表层水体中反由原甲藻数量很高(大于300个·ml(-1)),占浮游植物数量的86%以上。由此说明,反曲原甲藻是此次赤潮的原因种之一。本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所确认,并作了形态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42.
东山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43.
在对粤东遮浪湾浮游幼虫样品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主要类别的45个典型幼虫作简要的形态描述。湾中浮游幼虫分属12个动物门,30种类型,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幼虫分属10个科。个别类型和形态的浮游幼虫在我国海区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4.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1 9(P<0 .0 1 ) ;底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颗粒性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叶绿素 a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0 (P<0 .0 1 ) ,0 .6 6 1 (P<0 .0 1 ) ,0 .5 31 (P<0 .0 1 )和 0 .4 42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5 0 (P<0 .0 1 )。表明水温和DOC、POC含量是渤海水域浮游细菌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水体中的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含量与浮游细菌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5.
福建深沪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冬莲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2,21(4):463-463
根据1998年5、9月福建省深沪湾环境综合调查所采的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湾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已鉴定到种的有28种,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沿岸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5月份的桡足类个体数比9月份的高,其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正相关(除S4站外)关系。湾顶和梅林附近海域基础饵料丰富,是鱼类索饵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46.
林景宏 《海洋学报》2007,29(1):92-97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7.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对1998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烟台四十里湾发生的大规模赤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发生面积约为100km^2,其原因种为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密度高达1560ind/ml,是我国首次记录的由该种生物引起的规模赤潮。大量衰亡赤潮生物的分解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引起下层水体严重缺氧,导致养殖的扇贝大批死亡。赤潮的成因主要是大量陆源有机物、营养盐类的排入和大规模贝类筏式养殖的自身污染,为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亦为赤潮的发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8.
对2004年5月27日—6月3日象山港水域发生的大范围赤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面积为240km2,赤潮原因种为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sanguineumHirasaka1922),密度最高达到4.03×107个/dm3,厚度4m。赤潮的发生导致水体中pH、DO、COD、活性磷酸盐的含量较同期常规监测时偏高,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硅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持续的高温天气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9.
1 998年5-9月,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底栖性有毒甲藻Coolia monotis人工培养生长所需的理化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水体深度较小而水平横截面积较大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温度16-32℃、盐度24-38、K培养液浓度系列1/8K-2K、培养液pH为6.5-9.5都可存活,最大指数期平均生长率为0.69 division@d-1,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6×104cells@m1-1,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微藻.保种条件以温度24℃、盐度34、培养液浓度K,pH为8.0为佳.  相似文献   
150.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 m样品中所含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 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第四纪的冰期旋回中变化幅度超过了5℃,而温跃层深度自1.6 Ma以来有所变浅,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通过对暖池区和南海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发现南海南部和暖池的海水在第四纪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而南海北部则受季风控制影响较大;同时,赤道东、西太平洋及南海,自1.6 Ma以来温跃层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浅。研究中发现中更新世过渡期(MPT)在许多古海洋学指标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以此为界,对0~0.9和0.9~1.6 Ma两个时间段的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表层与次表层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分别作交叉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暖池在响应全球气候转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低纬特有的热带气候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