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51.
断层带中超压流体及其在地震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震断层带中的局部存在对其力学和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超压流体,对这种超压流本的证据。超压机制及其在地震活动和成矿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流体超压是在断层带中渗透性的构造发生强烈时空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是构造加压及深源高压流体的注入,当流体压力升至一临界值时,断层发生灾难性破裂,即地震,增加断层的渗透性,超压流体快速向低压带(室或域)流动,同时因减压流体所携载水溶物各(包括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析出,降低断层带的渗透性,地震泵吸和流体超压机制的交替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周期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2.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潜在的缓冲大气CO2增加的能力,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CO2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海洋CO2的源与汇、海—气CO2通量的估算以及海洋环流、生物泵和海洋生态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3.
光泵磁力仪在光缆路由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旋 《海洋测绘》2002,22(1):25-29
光缆传输光信号时不会产生磁异常,但是,在实际光缆路由调查工程中,用G880-G磁力仪却能测量到明显的磁异常。本文对光缆产生磁异常的原因作了两个假设,一是电流-磁场模型,光缆除了包含有许多光纤外,通常还包含有许多转发器,这些转发器必须依靠电流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电流可能是产生磁异常的原因。另一个假设为圆柱体-磁场模型,光缆除包含有许多软性保护材料外,还包含有钢质材料或磁性材料,这些材料如同水平无限延伸的圆柱体一样,也可能是产生磁异常的原因。最后还讨论了光缆的定位、定深问题。  相似文献   
154.
景龙  杨永明  常林祯 《探矿工程》2008,35(6):23-25,32
总结了华北平原区第三系地热井结构中泵室管底部的3种密封形式:重叠挤水泥密封,异径连接密封,悬挂连接密封,并对这3种密封形式的实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5.
河流中潜流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光球  李凌 《水科学进展》2008,19(2):285-293
河水和地下水交换——潜流交换对溶质和污染物的归宿起着重要作用。潜流交换机理主要包括泵吸交换和冲淤交换。泵吸交换是由于河床形态引起的水头梯度,这些水头梯度诱导了对流传输;冲淤交换发生是由于移动河床截留和释放孔隙水。潜流交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河道流量、河床水力传导性、河床形态、河道弯曲、河床不均匀和背景条件。还探讨了反应性溶质、胶体颗粒共存情况下潜流交换的规律。对潜流交换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6.
一种钻孔水力采煤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钻孔水力采煤是指从地表钻孔至煤层借助送至孔底的水射流切割破碎煤层,使之变成具有流动性的煤水混合物。通过水力或气举提升的方法提升到地表并在地表进行煤、水分离的一种采煤方法。文中提出了一种钻孔水力采煤系统的原理、构成及其施工工艺。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对该钻孔水力采煤系统的射流泵水力提升、气举提升和水射流破碎的三个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1)为提高采矿效率和单井采煤量并降低能耗,必须将钻孔水力采煤系统的三个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射流泵的设计应该满足煤颗粒最低悬浮速度、无量纲参数的最优化以及防止汽蚀的要求;(2)在射流泵喷嘴形式的选择中,可以根据吸入颗粒的大小来选择中心喷嘴或环形喷嘴射流泵;(3)气举的提升和背压作用可以提高射流泵的提升能力并降低能耗。气举提升单独作为一种开采扬矿工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与射流泵结合后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射流泵的提升能力;(4)气举提升与水射流破碎相结合能充分提高水射流的破碎半径和破煤能力。影响水射流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射流的淹没状态、射流压力和流量,钻孔水力采煤破碎水枪的理想射流是非淹没自由射流,通过气举作用可以在开采峒室内创建非淹没自由射流。  相似文献   
157.
该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研制的电化学浓度电池(ECC)型臭氧(O3)探空仪基本性能测试和2013年上半年室外比对观测结果。结果表明:ECC的背景电流(Ibg)在0.1 μA以下或更低;测量O3的响应时间为21~26 s;NO2(SO2)使O3测值偏高(低);抽气泵低压泵效系数(Cef)在100 hPa高度以下为1.0左右,在该高度以上上升,10 hPa达到1.17±0.10,5 hPa达到1.28±0.16,性能略低于同类进口产品(1.055以下)。国产和进口仪器在气象探空或抽气泵等部件上具有良好兼容性;两者所测O3垂直分布廓线总体一致。IAP O3探空仪O3总量与Brewer光谱仪测值比值为0.9~1.1;Cef和Ibg订正有效降低了IAP O3探空仪在平流层低层与进口仪器测值的差别,这一订正对O3柱浓度在平流层和对流层的贡献分别为约15 DU和4~6 DU;在对流层,IAP O3探空仪测值与进口仪器间的绝对差别稳定且低于0.5 mPa;而平流层受泵效影响较明显。因此,建议IAP O3探空仪提高其Cef的稳定性,参与国际比对测试,国产气象探空平台数据接收处理增加必要的滤波技术以降低平流层探测数据(包括O3)的振荡。  相似文献   
158.
深海采矿扬矿泵导叶区域粗颗粒通过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超  邱灏  曹斌  夏建新 《海洋工程》2016,34(2):64-70
在深海采矿系统中,海底矿石必须经过扬矿泵才能提升到海面船上,但矿石粒径较粗,容易在泵体中形成堵塞,尤其是在扬矿泵导叶区域,因此,研究粗粒在导叶中的运动特性对于保障系统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深海矿物粒径较大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具有宽流道的扬矿泵流道模型,安装于管道输送试验系统。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扬矿泵导叶内粗颗粒运动特性进行了记录,并对其运动轨迹、碰撞情况以及颗粒速度等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在通过导叶区域时,运动轨迹与水流流向基本一致;颗粒与导叶发生碰撞位置主要集中于导叶背面入口处、导叶压力面中部和导叶背面出口处;颗粒粒径越小,跟随性越好,碰撞次数越少。试验结果可为扬矿电泵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煤层气井有杆泵排采设备悬点静载荷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杆泵排采设备悬点载荷是标志其工作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悬点载荷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静载荷。悬点静载荷是选择和正确使用排采设备的重要依据。在研究我国煤层气井开采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排采设备的悬点载荷,给出计算悬点静载荷大小的方法及其变化规律,最终利用现场实测的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悬点静载荷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杆柱重和液柱重,但管外液柱对柱塞压力的影响不可忽略;上下冲程中静变形量相对较小。该计算方法步骤简单,结果符合实际,能够较好地满足煤层气井现场数据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0.
低纬地区电离层电流的人工调制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频泵波能对低电离层进行有效的人工扰动.采用ELF/VLF调幅高频电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电子温度会随着调制频率振荡,并引起电导率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加热区内电离层电流周期性变化,形成等效的ELF/VLF电离层虚拟天线,辐射调制频率范围内的无线电波.早期的电离层人工调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纬和极区,本文讨论低纬地区电离层人工调制的可能性.本文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低纬地区低电离层电导率在周期性加热的条件下能有效地被调制,使加热区域形成ELF/VLF波的电流辐射源,并分析了不同加热参数和入射条件对调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