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22,77(8):1873-1891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是一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思想的进展史。古代时期产生了以适应和利用地理条件发展经济活动的思想;近代时期经济地理学作为学术领域出现;现代时期I重视自然条件的利用,从国家需求角度研究生产布局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现代时期II从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角度切入人地关系,构建“点—轴系统”理论等空间结构理论,根据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提出调控思想;现代时期III结合主体功能区研究人地关系,注重产业集聚、都市经济区、农区衰退及振兴等问题。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演化可以梳理出3支脉络:① 史志脉络通过历史文献对经济区位和地方差异的描述,逐步探究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海量的地方志,以实例支持人地关系思想。② 从游记考察到现代考察和观测分析,为经济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发现手段。③ 国外引进脉络与多元思想本土化,带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后两支脉络逐渐融入前一脉络,以突出中国特色之趋势。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可对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提供3点启迪:① 加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条件规律探索;② 鼓励问题导向的批判性思维;③ 弥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弱项,如与整体论对应的还原论,与归纳法对应的演绎法。  相似文献   
152.
寿山石品种繁多,其鉴别和分类也一直是个难题.首次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NIR)研究了不同类别寿山石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寿山石样品状态(块状和粉末状)的不同表面形态、粒度、质量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归属,旨在探索一种无损、便捷的寿山石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完全可以区分寿山石的三个主要类别,即高山石类(高岭石族)、芙蓉石类(叶蜡石)、汶洋石类(伊利石).在块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1 400 nm区域,高岭石族矿物表现为一对双峰;叶蜡石和伊利石都仅有一特征单峰,叶蜡石表现为1 392 nm,伊利石表现为1 406 nm.寿山石样品的表面形态对近红外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粉末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峰更为尖锐,分裂程度更好.除了1 400 nm处的吸收峰外,在2 180 nm左右,高岭石类矿物表现为双峰,而叶蜡石和伊利石为单峰,但叶蜡石的吸收峰位于2 168 nm,伊利石位于2 195 n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取10 mg左右的寿山石样品粉末,便可获得清晰的近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53.
在政务信息资源分布式网络化的趋势下,开放性和集成性成了政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与共享服务就是对分散不同地域的数据加以集成和整和,实现统一的访问模式和管理。本文结合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情况,从数据集成,数据共享到政府部门专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纪广  许家伟  李小建  娄帆  陈玉蓉 《地理科学》2020,40(10):1654-1662
依据2000—2017年中国331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计量模型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2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样本上,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大于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大于人口城镇化。②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时间差异。在时间效应上,土地城镇化中的投资效应具有下降趋势,人口城镇中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具有增强趋势。③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最强劲;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主要是通过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且消费效应大于投资效应;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人口城镇化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地城镇化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且土地城镇化的消费效应最强,其次是投资效应和综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强的区域是西部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5.
创新是当前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集群创新状况对指导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利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规模已接近最优状态,综合创新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主要原因是集群在科研技术投入、创新资源利用配置等方面不足造成的。进一步Tobit回归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企业知识技术吸收扩散能力、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发展的外向性与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根据集群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6.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在探讨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人口分布、学校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数据库,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定量分析每一个居住区位学生上学的便捷程度,评估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学校布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用比例模型、最近距离模型、机会积累模型、重力模型和改进重力模型,以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揭示学校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评估方法和规划依据.案例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最近入学距离、择校机会、供需平衡方面仍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建议使用GIS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平性;进一步探索学生择校的空间规律,并使用Huff模型模拟学校与学生的最佳配置,为布局调整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57.
阮于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3):263-264,266,26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测绘公共服务是测绘主管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但由于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测绘公共服务内涵着手,探讨了测绘公共服务的特点、定位等,在深入分析测绘公共服务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测绘公共服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8.
结合近年来地理国情监测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定位和实现途径作了进一步思考。结果表明,作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来的地理国情监测,其功能定位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类似基础测绘的保障服务功能,而应将其定位为类似监察、审计等的监督管理功能。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定位,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步骤,从地理国情监测、监督向监管稳步推进,逐渐实现地理国情监测的价值,最终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9.
村域尺度上的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普查数据和七普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探索分析和GWR、MGWR模型等对平原农区柘城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村域人口的规模分布以中小等级村庄为主,但位序-规模模型的拟合指数变化表明人口分布具有向县城、乡镇等高等级聚落集中的态势;城-镇-村层级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型”,且城区和镇区常住人口数趋于增加。(2)区域内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较高的区域呈局部集中态势,即县城常住人口数量相对较多。(3)人口分布是村庄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研究初期人口规模、村庄耕地面积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县城可达性,但其影响程度均趋于减弱,小学学校数量和商超数量的影响呈增强态势,村庄特色产业则逐渐向负向影响转变。(4)影响因素的尺度效应使其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可根据以上趋势,通过城区、镇区的优化布局和产业发展、服务设施的灵活差异化布局等举措以促进人口分布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0.
罗庆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9,38(1):155-166
城市多中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精准识别城市中心和理解城市中心形成机制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VIIRS夜间灯光数据设计出城市中心识别方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中心进行识别,从城市中心数和中心发展的均衡度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识别出181个多中心城市,所识别的城市中心与城市规划中心具有很大程度一致性,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② 城市中心数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S”型递增趋势。③ 城市中心发展的均衡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稳定递增,到特大型城市基本保持稳定。④ 河流对市区的分割、市区是否临海以及市区平地占比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社会经济因素中,轨道交通站点数、市辖区人口数、城市规模等级、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