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结合CR-InSAR、PS-InSAR技术,将CR、PS点联合构网,采用LAMBDA方法进行相位解缠,研究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断的微小形变,结果得出断裂带表现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断裂带南盘平均形变速率为2.3mm·a~(-1),北盘平均形变速率为-1.5mm·a~(-1),南北两盘平均形变速率差异为3.8mm·a~(-1),与其他学者GPS、地质测年研究成果相近.对研究区内的角反射器(CR点)安装、影像特征分析及形变解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比分析了CR、PS点联合构网和PS点单独构网解算结果,得出对地质环境复杂的断裂带做永久散射体形变研究时,CR、PS点联合构网解算结果好、研究结果可靠.说明CR、PS点联合构网中,CR点由于其自身的高稳定特性,对整个解算网络起到了很好的整体控制作用,保证了解算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MODIS每日地表温度(LST)数据及AMSR-E地表亮温(BT)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覆盖类型数据,统计分析MODIS_LST与AMSR-E_BT在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频率和极化方式条件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频率在18.7、23.8和36.5 GHz的AMSR-E-BT与MODIS_LST的相关性较大,且在垂直极化通道上的相关性较在水平极化上大;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与MODIS_LST相关性较大所对应的AMSR-E微波通道不同。同时,考虑混合像元问题对相关性的影响,对25种不同地物类型组合下MODIS_LST与AMSR-E-BT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混合像元中地物类型越多,则二者相关性越小。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根据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建立反演回归模型,对部分研究区域MODIS-LST进行反演,误差平均在±3.15 K以内,与不考虑下垫面覆盖的模型比较,反演MODIS_LST精度平均提高了1.5 K。  相似文献   
173.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  相似文献   
174.
根据地震复发周期模型, 利用现有的地质构造等资料把南北地震带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区, 对能量积累阶段及地震危险性的预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构建基于WebGIS的网络计算平台, 由客户端任意在研究区选择构造分区, 并输入所选构造分区相应的计算参数, 提交到集群服务器计算模型进行计算, 对所选构造分区的地震危险性阶段及潜在震级进行预测并把结果以WebGIS方式返回给客户端。 实现了利用远程计算技术与并行算法对活动断裂能量积累与释放过程的模拟计算, 其结果可以为判定地震中短期预测的地点和震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5.
郭卫英  单新建 《内陆地震》2005,19(2):142-148
以1997年11月8日发生在西藏玛尼的Ms7.5地震为例,应用多种红外遥感影像处理方法,提取地震发生前后的红外辐射的时空演变信息。结果发现,在震前4天震中所在的玛尔盖茶卡断层以及东昆仑断裂带,出现3—5℃的增温现象,该异常在地震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6.
锦屏水电站工程区活动断层的遥感分析与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ETM彩色合成影像和SPOT-4全色黑白影像,对四川省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工程场地及其外围地区进行地质构造的解译调查,其中重点对厂址区附近的锦屏山断层、青纳-民胜乡断层、沃底-干海子断层等断裂构造进行详细判读,并结合野外现场勘查和断层测年结果进行分析,初步认为,锦屏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没有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7.
马超  单新建 《地震研究》2005,28(3):244-247
通过INSAR获得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是地面像元相对卫星雷达波照射方向的视线向(或斜距向)变化量,INSAR视线向变化量分解为水平分量及垂直分量是多解的。为解决INSAR斜距向分解为水平位错及垂直位移的不唯一性,利用GPS定点的现场实测位移观测值,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破裂带主断面上,建立起一种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INSAR斜距向位移分解方程,获得唯一解析解。该方法既保持了现场观测的真实性与精度优势,又利用了INSAR实时获取连续形变场的技术特点,通过一系列近似计算最终获得主破裂带上连续变化的水平及垂直同震形变曲线。  相似文献   
178.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 km×50 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 (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 cm和~14 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 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 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 > 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