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454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宋林辉  梅国雄  宰金珉 《岩土力学》2007,28(5):1035-1039
桩与地基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横向承载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土反力是挠度和深度的非线性函数,即桩的变形和受力之间呈非线性变化,这种非线性导致了横向承载桩的分析计算十分繁杂。针对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从考虑位移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入手,根据桩出现挠度后引起周边土体的位移量,推导出桩周土反力表达式,在不引入任何地基模型的条件下计算桩身任意深度处基于桩体位移的土反力,简化了问题的分析过程。通过设定算例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p-y曲线结果以及实际情况一致,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2.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2):117-132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一套化石贫乏的浅水台地相白云岩,横跨中、上寒武统,厚度上千米,自北西向南东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的加深逐渐相变为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陆棚相泥页岩等。由于化石贫乏难以进行详尽的年代地层划分,但是发育石盐假晶泥晶白云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水体变浅以及发育颗粒白云岩所反映的水体加深,表明可以应用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方法对该套白云岩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成为在“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探讨沉积相迁移”的典型代表。巨厚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伏厚度较小、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白云质细粒混合岩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组成了1个二级层序,并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陡坡寺组细粒混合岩系代表了二级海侵作用所造成的水体加深,而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进积尖灭则代表了二级海退过程所造成的水体变浅。该二级层序本身即是1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其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相似,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那些由岩相序列所组成的若干环潮坪型米级旋回也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区娄山关群白云岩构成了1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代表了其古地理演变过程既受制于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的时间过程,同时又受控于沉积环境水体自北西向南东由浅变深的空间变化过程。娄山关群白云岩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是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以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并根据这种规律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83.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 ,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 ,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 ,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 ,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 ,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 ,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 ,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 ,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 ,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 ,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 ,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 ,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 ,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 ,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 ,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 ,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 ,甚至  相似文献   
184.
梁萧梅 《矿产与地质》2000,14(3):168-169
通过“砂岩铜矿”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的描述 ,介绍了白银地区的砂岩型铜矿床的典型特征。根据对本区矿点的研究结果 ,指出了老矿区找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5.
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的有后效性动态规划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亚东 《水科学进展》2000,11(2):194-198
建立了梯级水库在洪水期间发电调度的优化模型,由于含有河道洪水演进方程,该模型成为一类有后效性的动态规划模型.提出了两种新的解法——多维动态规划近似解法与有后效性动态规划逐次逼近算法.实例研究表明:这两种解法可行,结果合理,特别是逐次逼近算法计算更快速,是求解这类问题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6.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 SX)分布与 “直线”连接紫外1050和软X射线0.5 keV的幂指数(UV-SX)分布. 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者分布是类似的. 因此,在1050至0.5 keV 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 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遍存在软X过剩,大蓝包峰值仍可能 在1050附近. 但是,软X射线谱指数 SX与1050到0.5 keV间“直线”连接的幂指数 UV-SX没有相关性,说明还存在一种不明的、但在远紫外(FUV)和极紫外(EUV)谱中 起作用的因素,它既能保证 UV-SX与 SX的分布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又使二者不具备一一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7.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188.
华东地区态矢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尹祥础等把该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态矢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震前态矢量均有显著变化,为本地区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9.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21,23(1):105-124
多样化的产出环境和30×108年的分布历史表明,鲕粒成因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沉积学难题,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其究竟是有机(微生物)成因还是无机成因.来自于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徐庄组鲕粒滩相灰岩顶部的方解石巨鲕表现出同心状、放射—同心状和泥晶质的沉积组构,在鲕粒核心和鲕粒皮层中保存着精美的葛万菌(Girvanella)化石所主...  相似文献   
190.
采用微波辐射加热法使壳聚糖与水杨醛反应生成壳聚糖希夫碱,然后将其与铜盐配位得到壳聚糖希夫碱铜配合物,用UV、FTIR、TG表征产物的结构,并探讨该配合物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希夫碱铜配合物对过氧化氢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常温(25℃)常压,pH=7.0的条件下放置12 h,催化H2O2的分解达99.8%,该配合物重复使用3次还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