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91.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2.
黔东北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处的地层序列,该序列与周缘地区相比较,具有其岩相和生物相的特殊性,以此为据建立新地层单元--大息场组。大息场组实测厚度129.7 m,主体岩性由灰色和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下部暗色粉砂岩中产出3层笔石,指示该组时限为凯迪期晚期到鲁丹期末期。大息场组的碎屑岩层之间不存在暴露海平面之上的标志,表明这里地处局限的凹陷带,此时黔中古陆以北发生的海退未波及至此。  相似文献   
193.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样品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川东南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指出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深水陆棚环境,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分布广,埋深适中(300~3 50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TOC主要分布于2%~5%之间,热演化程度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早期阶段,发育溶蚀(微)孔、粒间微孔、粒内微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等,并通过综合信息叠合分析,提出了5个页岩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94.
大水沟碲矿床矿脉特征及包裹体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水沟碲矿床产出于志留系通化群含炭泥质条带白云石大理岩夹钙质基性火山岩[1] 。这些岩石经历了晚三叠世末的区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滑动剪切作用。矿区内地层走向为 32 0°~ 350° ,倾向 50°~80° ,倾角 10°~ 30°。矿区主要发育三期穿层节理。第一期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 ,共轭轴缓倾 ,其中北北东组形成等间距破裂带 ,并且直接控制矿脉的产出。第二期北东向和北西向 ,第三期近南北向和东西向 ,均破坏矿体。矿区内存在以下 4类脉体 :( 1)早期白云石脉产于志留系角闪片岩和角闪石榴片岩地层中 ,走向与地层斜交 (早期白云石脉走向 0°~…  相似文献   
195.
从序地层学观点论奥陶—志留系界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冰成海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Ⅱ型层序界面。与上扬子地台奥陶-志留系交界处观音桥层相同层位的沉积,在世界各主要大陆上均具有基本一致的沉积背景和“浅海凝缩作用”特征,同属奥陶纪最晚期-志留纪最早期可进行便于对比的Ⅱ型三级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该陆架边缘体系域的顶面,即该Ⅱ型层序的初始海泛面,恰好与笔石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的首次出现相吻合,与已确认的奥陶-志留纪交界处的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沉积地球化学事件等也完全一致,因此全球奥陶-志留系界线应选择在笔石G.persculptus带之底。由于上述初始海泛面同时也是笔石G.persculptus带在世界各地首次出现的最低位置,因此它可作为这一全球界线识别性和操作性俱佳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196.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 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 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 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 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 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 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 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 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 在油藏破坏过程中, 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 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 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 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相似文献   
197.
刘爱民  张慧 《贵州地质》1999,16(2):130-135
前人对高寨田组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归属的方案较多,争议颇大。笔者通过对贵定地区的1:5万区调,认为该区的高寨田组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其总体可与桐梓-遵义、印江-石阡两地区的岩石地层进行对比,从而使黔中-黔北的岩石地层单位统一起来。关于黔南志留系底部的一套砾岩层,前人一般认为属海滩沉积,并划分出不同的沉积类型,笔者根据砾石的分布和沉积特征,以及上覆地层的沉积关系,认为属陆相冲积扇体系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98.
李欣尉  李超  周利敏  赵鸿 《岩矿测试》2020,39(2):251-261
我国上扬子地台地区在奥陶系—志留系之交广泛发育蕴含丰富页岩气资源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沉积岩。采用Re-Os同位素体系对该套沉积地层进行研究,不仅能得到精确的地层沉积年龄,同时根据Re、Os元素的富集机制,对该时期沉积环境进行有效反演,可以为这一阶段发生的地球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的触发机制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本文在贵州正安县班竹1井岩心采集11件碳质泥岩样品,岩心样品连续且完整跨越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界线地层,通过对该样品开展高精度Re-Os同位素研究,获得了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界线Re-Os同位素年龄为443.68±6.24Ma[2σ,n=7,(~(187)Os/~(188)Os)_i=0.699±0.019,MSWD=0.55],其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年龄(443.7±1.5Ma)高度一致,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提供了直接、准确的年龄依据。Os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大量陆源碎屑参与成岩过程、多期火山活动的发生及冰期向间冰期的转换。连续沉积地层Re-Os同位素特征的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经历富氧—缺氧—富氧的变化,指示赫南特期冰川事件和火山喷发共同造成了生物大绝灭并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沉积岩提供了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99.
200.
贵州梵净山地区南华系-志留系广泛沉积海相地层,由冰碛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按时代排序)。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野外收集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组合、基本层序、沉积构造等进行分析,最终将区内南华系至志留系沉积体系划分为1个沉积体系组、3个沉积体系、10个沉积相和5个沉积亚相。南华纪-志留纪时期,按照沉积体系的不同,研究区经历了海洋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夹海洋冰川沉积)-碳酸盐沉积体系-海洋陆源碎屑沉积体系的变化。本文为区内层序地层研究和沉积盆地的充填及演化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