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周期性的农业活动和水沙变化已经显著改变了黄河下游河滩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快速、准确地获取河滩地的植物群落多样性信息,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以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朱贵村南部的黄河下游河滩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似然、人工神经网络、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对河滩地上的植物进行分类,计算出各种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和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黄河下游河滩地上无遮盖植物的物种信息,优选的遥感分类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其分类结果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61.42%和0.52;其对河滩地上植物物种的分类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方法是研究湿地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2.
在智慧潍坊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的建设中,需要将历史地形图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与传统的地形图人工内业数据入库处理方法相比,基于ArcGISModelBuilder技术对数据处理过程建模,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的做法在作业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利用该工具创建了房屋、高程点、控制点等几种地物的自动化处理模型,实现了多种地形图要素的自动化处理,简化了传统的地形图入库作业流程,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该文以潍坊市历史地形图为例,验证了该方法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生产效率,为历史地形图数据的生产入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和实现工具,同时可为其他地区历史地形图数据入库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相似文献   
24.
基于日常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撑下,形成了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经典研究范式。而在人类移动性不断增强、居民活动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研究范式显得静态和片面,难以反映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问题的全貌,因此有必要从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出发探讨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国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该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将已有研究总结为基于活动空间的群体分异与交往、个体活动空间的时空分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态变化三种类型;并以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从基于人的空间研究范式出发,构建“人群—活动空间—社会空间”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框架;尝试推进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人。  相似文献   
25.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娜  柴彦威  关美宝 《地理学报》2015,70(8):1271-1280
郊区化及其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时空行为研究认为推动日常生活方式的郊区化是解决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空间问题的根本措施。从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需要利用多维度时空行为指标刻画群体的生活方式类型以分析郊区居民的空间—行为互动机制。本文采用活动空间和出行频率指标构建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并基于2012年在北京上地—清河地区进行的GPS调查数据将郊区居民划分为“空间排斥”、“本地化”、“郊区性”、“两极化”、“城市依赖”五种日常生活方式类型。研究发现不同日常生活方式群体在活动分布、活动频率和交通方式上存在差异;并通过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郊区化对于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工作日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性别、收入、年龄和工作时长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同时郊区设施配置直接影响着居民对郊区空间的利用程度,土地混合利用、商业设施密度提高更有可能实现日常生活的郊区化。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有助于分析郊区居民日常行为的复杂性,为理解郊区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构建城市研究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6.
利用ISSR分析获得的数据,研究了依据Nei & Li、SM和Jaccard遗传距离,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逐步聚类筛选核心种质的效果,并最终采用SM遗传距离逐步聚类从175份兰州百合种质中筛选出了37份核心种质。保留了初始种质21.14%的样品,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6.08%、96.59%、105.27%、103.62%,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与原种质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7.
黄康有  郑卓  L.Fran 《第四纪研究》2009,29(2):199-210
本研究基于10′×10′空间分辨率运用GIS软件对中国植被分布地理配准数字化,提取获得196个优势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内插相关的气候因子,运用分位数函数计算获得各个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阈值;   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气候群组(BAGs)的分类方法,对196个优势植物气候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划分出29个BAG组,包括13个乔木组(6个常绿阔叶和2个落叶阔叶群组,4个常绿针叶和1个落叶针叶群组)、10个灌木组(5个常绿灌木和5个落叶灌木群组)和6个草本组。本研究的BAGs划分是建立在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定量气候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因此,通过计算获得BAGs气候阈值(包括每日温度变化幅度、地表霜冻频率、月均温度、月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5℃年积温等),运用生物圈碳循环CARAIB模型,模拟出中国19个生物群区的现代潜在分布。模拟结果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尤其较详细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但由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以及热带原生植被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使得模拟结果比该地区的原生植被地理分布的实际面积偏大。总体而言,本研究获得的29个生物气候群组对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分布提供了理想的分类依据,其气候阈值也是进行过去和未来生物群区模拟的重要参照数据。  相似文献   
28.
China’s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has resulted in many changes in its urban structure and society and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a quasi-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activity-travel behavior.This paper draws upon data from an activity diary survey conducted in Beijing in 2007.The survey sample comprised 652 residents living in Danwei(work unit),commodity housing,and affordable housing neighborhoods.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space-time path and statistical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s of daily travel and leisure time,it was found that both residential spatial factors and socio-demographics influence residents’ daily behaviors.The findings show that Danwei residents have less daily travel time than those who live in commodity housing,but people living in affordable housing endure the longest travel time.Daily leisure time is associated more with individual attributes.We argue that although China’s transition is currently gradual,the Danwei system may continue to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daily life,and it might provide a valuable model for neighborhood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29.
Nanoporous polystyrene fibers for oil spill cleanu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velopment of oil sorbents with high sorption capacity, low cost, scalable fabrication, and high sele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specially for oil spillage on seawater. In this work, we report nanoporous polystyrene (PS) fibers prepared via a one-step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used as oil sorbents for oil spill cleanup. The oleophilic-hydrophobic PS oil sorbent with highly porous structures shows a motor oil sorption capacity of 113.87 g/g, approximately 3-4 times that of natural sorbents and nonwoven polypropylene fibrous mats. Additionally, the sorbents also exhibit a relatively high sorption capacity for edible oils, such as bean oil (111.80 g/g) and sunflower seed oil (96.89 g/g). The oil sorption mechanism of the PS sorbent and the sorption kinetics were investigated. Our nanoporous material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us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oil accident reme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30.
申悦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2,67(6):733-744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可变性,将活动弹性的概念引入对通勤行为的研究中,提出通勤弹性的概念,并界定了时间、空间、方式、路径4 个通勤弹性维度,通过探讨4 种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7 种基于弹性的理论通勤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与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案例,基于活动日志与GPS 定位数据相结合的为期一周的居民时空行为数据,分别利用传统方法和通勤弹性视角研究居民的通勤特征,验证通勤弹性现象的存在以及该视角透视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合理性,并利用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7 种理论通勤模式居民的活动—移动时空特征进行刻画,从而透视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复杂模式,为北京市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