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1 毫秒
21.
三趾马红土与西北黄土高原滑坡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2.
正学名:Hezhengia bohlini邱占祥,王伴月,额光普2000词源:属名表明该属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为和政地区;种名献给为中国化石麝牛类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博士。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晡乳纲偶蹄目牛科麝牛亚科  相似文献   
23.
文章基于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理化分析,对西峰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进行较系统研究,并与上覆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的粘土矿物类型相似,以伊利石为主,其次是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但伊利石结晶度明显低于第四纪黄土,而与发育较好的第四纪古土壤(如S4和S5)相当; 三趾马红土中的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碎屑成因,成壤作用只对伊利石结晶度有明显影响.根据现代土壤粘土矿物地带性分布规律,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合指示了大约6Ma以来,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润的环境条件下,以后的气候主要在此范围内波动.但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指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总体比第四纪较高的风化成壤强度,体现了较强的夏季风效应.  相似文献   
24.
陕西府谷王大夫梁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中成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变化曲线表明,三趾马红粘土形成于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且已出现类似于黄土中古季风特征的干热-温湿的旋回性变化,并在晚期有周期缩短、幅度加强的趋势.结合地层中的物质组成及古哺乳动物群性质的变化,陕西北部新第三纪晚期古气候经历了干热-温湿-干热的演化历史,植被以草原疏林为主,气候适宜期曾出现半湿润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25.
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聚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翔  薛祥煦 《沉积学报》1996,14(3):122-128
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中不同类型、不同大小动物的保存量及保存部位相差很大,实际保存量仅为理论保存量的6%左右,其化石材料明显经过水流的搬运作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是造成材料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小型动物的流失最为明显。这是古生态恢复及古环境再造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土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阶地等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了边界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触发条件。黄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为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为其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7.
中国北方晚新生代红粘土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北方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了一套以富含"三趾马"哺乳动物群为特征的红粘土,近年来倍受关注而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的热点。红粘土的研究从早期的简单地层划分对比发展到目前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并与青藏高原隆升乃至全球环境事件联系起来,把中国北方风尘沉积开始的时间一再提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对红粘土的成因、晚第三纪风尘沉积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代用指标的适用性等诸多问题还存有很多分岐,详细深入的系统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笔者简要回顾了红粘土的研究历史,主要对近十几年来红粘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红粘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8.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29.
关于曾生存于中国的三趾马的起源问题,现今的多数学者已达成基本一致的观点,即中国的三趾马是分多次、由不同的地区迁入.早先即有学者认为发现于中国云南的三趾马与曾生存于南亚地区的西瓦利克三趾马存在关系,而经过近年来对产自云南禄丰的三趾马化石的详细研究,云南的三趾马为南亚西瓦利克三趾马类群的成员,并且是由南亚迁徙至云南.最近发现于中国甘肃临夏盆地的一件三趾马头骨表明,来自南亚的三趾马有可能途经云南,继续向北到达了甘肃.形态学和分支系统学分析还表明,西瓦利克三趾马类群在向中国的扩散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多个新的分支类群.而促使南亚地区三趾马向中国扩散和演化的最大动力是环境变化.之前的学者根据古环境分析指出西瓦利克地区在晚中新世时期发生了由森林至草原的明显过渡,对西瓦利克三趾马肢骨做出的形态学比较分析很好地支持了这一观点.西瓦利克的三趾马在自身所在的森林环境向草原环境变化之时,一方面向中国迁徙,寻求更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开始朝适应草原环境的方向演化.显然后者的策略更加积极,且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30.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确认秦安县城西北部约15.5km郭嘉镇附近的崖湾剖面属于新近系沉积,其沉积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共37层),并于第二段的23层(褐红色砂质泥岩层)和28层(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三趾马动物群,共包含有5目10科11属13种.其中上化石层(第28层)三趾马动物群主要代表性属种有Hipparion chiai,H.weihoense,H.fossatum,H.plocodus,Acerorhinusfuguensis,Chilotherium wimani,Ch.habereri,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Palaeotragus microdon等,其化石组合时代大致与府谷喇嘛沟动物群和临夏盆地大深沟动物群相当,时代可能为保德期早期,相当于欧洲MN11.下化石层(第23层)哺乳类可能为晚中新世灞河期晚期,相当于欧洲MN10.由于本地区正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青藏高原区的过渡区,因此,崖湾剖面上化石层动物群代表了晚中新世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与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之间过渡区域的三趾马动物群面貌,其化石组合特征反映出当时该区可能属于亚热带稀树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气候相对较为适宜,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的.该区具有过渡性质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境内的分异与东西演化、确定该区地层年代以及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