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22.
艾丁湖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哈尔里克成矿带属铜、金、钨、锡、钼、铁、锰、镍、钴多金属成矿有利地段。为进一步研究成矿带内各地层的含矿性,以天山哈密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基础,分析了17种元素及氧化物的特征参数、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对7个地层单元的含矿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哈尔里克地区Au、Sb、Bi呈极不均匀分布(变异系数Cv≥1.5),As、Hg、W为不均匀分布(1.0≤Cv<1.5); 区内元素有对称、正偏、负偏和双峰4种分布类型。各地层单元元素及氧化物浓集系数均表现为波浪形曲折变化。铁族元素主要富集于大柳沟组和头苏泉组; 钨、钼族元素主要富集于头苏泉组; Au主要富集在大柳沟组、大南湖组; 综合分析认为Au、Cu、W、Bi、Fe、Mn、Zn为研究区优势矿种,主成矿元素为Au、Cu、Fe,最佳富集地质时代为奥陶纪,泥盆纪次之,奥陶系大柳沟组为主要含矿地层。  相似文献   
24.
柯敏  温华  刘昔  刘亮 《海洋测绘》2020,40(6):70-73
为探究Trimble RTX后处理(RTX-PP)用于海洋测绘领域填海验收测量的可行性,以港珠澳大桥项目东人工岛、西人工岛为例,利用RTX-PP技术在线解算控制点ITRF2014框架当前历元坐标,通过历元转换及框架变换得到控制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坐标,与静态解算成果对比,点位精度不超过±0.05m,满足规范要求。表明RTX-PP可应用于填海验收平面控制点测量。  相似文献   
25.
刘亮  黄婧 《海洋测绘》2020,40(6):61-65
为提高潮间带地形地貌测量的精度和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引入多平台LiDAR测量系统。针对面状、带状和散点状等不同形态的潮间带,对比分析背载式、车载式、机载式和船载式等不同平台的LiDAR测量系统的适用性和技术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平台LiDAR测量系统的潮间带快速测量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该方法安全高效且精度可靠,可作为潮间带快速测量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测定不同地段多级U型谷底(台地)的海拔高度以及冰川漂砾的上限与分布位置,并对主谷内不同地段不同期次的冰碛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发生在主谷内的古冰川作用系列、规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喀纳斯湖到驼颈湾地区的谷地中主要发生过4次冰川作用,时代分别对应中梁贛冰期(MIS12)、MIS8/10、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以及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MIS4、MIS3中期与MIS2;根据三级U型谷的分布特征推断,古冰川作用规模呈现渐次变小的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中梁贛冰期时冰川厚度达50~395 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8/10以及倒二冰期时的厚度分别在102~199 m和88~269 m之间,冰川末端到达驼颈湾附近;鸭泽湖附近坡地上保存完好的多级台地,说明发生在河谷内的古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具有温冰川的性质;喀纳斯主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与局部小气候和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7.
博格达造山带广泛分布着基性侵入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的基性侵入岩体分别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从而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以期为解决博格达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基性侵入岩w(SiO2)介于48.08%~50.88%之间,全碱(ALK)质量分数为3.09%~4.39%(小于5%),富CaO(6.87%~11.41%)、贫Al2O3(12.59%~18.49%),w(MgO)介于3.78%~7.66%之间,Mg#值为31.75~65.73(均值为51.29),铝饱和指数值A/CNK为0.60~0.80,属准铝质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且轻重稀土元素之间以及轻重稀土元素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分馏过程;微量元素中Th、Ta、Nb元素明显亏损,Ti元素亏损不明显以及U元素轻微富集,反映岩石具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特点。[JP2]有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图解及其比值,指示该区基性侵入岩岩浆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为原始尖晶石相橄榄岩经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此外,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305.0±1.6)Ma(晚石炭世末期),处于博格达裂谷火山活动期晚期,为博格达西段裂谷作用由全面伸展向局限伸展转换的标志。综合对比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晚古生代期间(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博格达造山带存在大面积与真正裂谷演化有关的岩浆活动,造山带是在裂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沿克拉麦里碰撞带向准-吐-哈地块斜向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8.
很多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与空间上呈现网状结构的地理现象高度相关,分析这些地理对象的分布模式,在地理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由平面空间扩展到网状结构空间的网络K函数法,以香港岛餐饮业地理空间格局为例开展研究.应用单变量K函数法分析餐饮店在网状结构空间中的分布模式,应用双变量交叉K函数法分析餐饮店分布是否受交通站点及旅游景点影响,并对不同尺度下餐饮店地理选址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29.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I型花岗岩构成I-A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A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PA型或A2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相似文献   
3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短暂存在大型集会背景下所形成的集群产生的区域繁荣现象。本文通过归纳国际学者关于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发现暂时性集群同样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的演变过程,而暂时性集群的短暂发生特性,循环重叠特性,以及在知识融合方面的突出贡献,使得暂时性集群成为传统集群的重要补充,同时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对暂时性集群进行了简单的诠释,并指出了在传递完整信息的过程中暂时性集群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