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2.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药壶爆破的作用机理,讨论了实际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3.
爆破振动分析预测与控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爆破振动的分析预测和控制方法。对于分析预测,着重讨论了经验公式法、傅立叶变换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爆破振动控制,介绍了爆破振动控制的方法和原理,重点分析了微差爆破、沟槽和孔排法控制爆破振动的原理。  相似文献   
24.
吴立  李枫  朱诚 《地理学报》2011,66(11):1582-158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科研的进一步互动与交流,由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高雄市台湾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2011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9月16日至17日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普及。1会议概况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大陆方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25.
26.
白垩系时期的五龙组砂岩,由于其地层年代新,沉积时间较短,岩石内部胶结作用不完全,因此在水化学环境下极易被侵蚀并发生崩解,进而诱发各种灾害。本文以白垩系五龙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不同酸碱度的化学溶液中进行岩石的循环崩解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水化学作用下白垩系五龙组砂岩崩解过程中岩石的耐崩解指数;得到每次循环崩解后,各粒径范围内崩解物质量百分比,基于此分析了岩石在水化学环境下的崩解特性;使用微观观察手段和检测手段探究了崩解前后矿物组分变化及崩解过程中岩石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基于热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相关理论,构建崩解过程的能量耗散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五龙组砂岩整体崩解速率先增后减并最终趋于稳定,其崩解物粒径分布较集中,主要在0.25 mm以下;在不同水化学环境下,白垩系五龙组砂岩的崩解强度呈现酸性>碱性>中性的差异化特征;将不同崩解循环次数下崩解物颗粒级配分布数据和微观几何结构参数代入能量耗散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表明岩石崩解能量耗散模型能较好表征岩石的崩解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岩石的崩解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软板岩膨胀特性试验及微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清军  吴立  袁青 《岩土力学》2014,35(4):986-990
针对软板岩内部特殊的构造及其遇水膨胀的特点,以湖南省怀化芷江地区的板岩为例,选取14组岩样分别进行矿物成分、微观结构测试和侧向约束膨胀试验,研究软质板岩的膨胀特性及其微观机制。结果表明:软质板岩侧向约束膨胀率与吸水时间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在试验早期,侧向约束膨胀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增长速率较快,侧向约束膨胀率-吸水时间关系曲线较陡;在试验后期,侧向约束膨胀率趋于稳定,侧向约束膨胀率-吸水时间关系曲线由陡变缓。侧向约束膨胀率随着吸水率的增长呈乘幂函数关系增长,在试验早期增长较快,而后增长速率变小,直至最后趋于稳定。轴向膨胀率随轴向荷载的增加呈负对数函数减小,初期减小幅度较大,后期逐渐变低。结构面方向和试样轴向的夹角α在区间[0°,90°]之间变化时,极限侧向约束膨胀率随着夹角α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8.
针对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和纪检监察的需求,结合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内监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项目实体生命期的监管方法,该方法可以概括为协同共管、流程监管、动态监管、可视化监管、分布式监管等五个方面,基于该方法开发的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已在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内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实现了基建管理与纪检监察的结合,在实际监管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主要以古洪水和海面变化事件地层学为依据和线索,从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区域内自然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背景特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均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表明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同时,国际环境考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出版的PAGES Magazine杂志就特别关注了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正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0.
选择位于江汉平原的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湖相沉积物中元素Rb和Sr的差异分布、Rb/Sr值、Ti元素含量以及磁化率等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经历了晚冰期由偏干转向偏湿波动、全新世开始湿度增强、全新世中期偏湿到湿润再至干湿波动,全新世晚期至现代偏湿到偏干的过程。磁化率波动与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出现或转型相关。江汉平原环境干湿变化体现东亚季风环流影响,驱动机制主要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还受到东北、北、西三面环山而东南面向夏季风倾斜开放的地势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