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大气沉降对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与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气沉降通过为海洋提供外源性氮、磷和铁等微量元素,可显著影响海洋氮、碳循环过程,并产生气候效应。一方面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和生物固氮,增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海洋氮、碳循环路径,增加海洋生物源气溶胶排放量,间接影响气候变化。由于大气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相关科学问题已成为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被多个国际研究计划列为核心研究内容。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与沙尘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大气沉降对我国东部陆架海(黄海、东海)及其邻近西北太平洋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日趋增强,因此该海区已成为大气沉降及其气候影响研究的代表性海域。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手段理解大气沉降影响下的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气沉降对海洋氮循环的影响,以及获得大气沉降影响下海洋生物源气溶胶排放的观测证据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具有较强的固碳作用,了解互花米草群落的甲烷通量可为评估互花米草的净碳汇功能提供重要参数。本文分析了我国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群落CH4通量的总体特点和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互花米草群落CH4通量无明显规律且差异较大。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环境因子对CH4排放有综合调控作用,其中很大部分是通过影响土壤中与CH4产生有关的微生物影响CH4通量。②互花米草群落CH4通量夏季最高、冬春较低;日通量则处于不规则的波动中,但总体白天通量高于夜晚。CH4通量季节差异与温度、生物量和光照呈正相关,温度影响参与CH4生成的微生物的活性,生物量为CH4产生提供有机质原料,光照则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有机质的合成;日通量差异除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外,最主要还受到潮汐变化的影响。③无潮水覆盖时CH4通量远大于有潮水覆盖时。有潮水覆盖时互花米草下部作为CH4排向大气的重要通道受阻,同时CH4被储存于土壤或排放到潮水中,落潮后才进入大气,因此CH4通量更低。④刈割会降低CH4通量。互花米草植株为CH4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原料,同时利用通气组织将CH4排放到大气,刈割切断了CH4传输途径并减少了地上生物量,因此降低了CH4通量。  相似文献   
23.
京津冀位于华北平原腹地,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河北省的重点工业城市唐山,长期位于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十名。为改善空气质量,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国颁布实施了多项污染防治计划,但唐山的PM2.5和夏季O3浓度仍超国家标准。为此,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模型量化了唐山市2020年PM2.5和O3浓度的行业贡献并分析其协同控制可行性。工业源对唐山市PM2.5浓度贡献最大,约占45%,其次是居民源约占16%。冬季能源、居民源和农业源占比为全年最高,分别达17%、19%和11%。O3浓度的背景值约占一半以上,4月占比最高。在非背景值中,唐山O3浓度最大来源为工业源,约占53%,其次是交通源,约占22%。生物源、交通源和能源行业的贡献在7月有所上升,分别约10%、27%和20%。不同污染情景下对唐山市PM2.5和O3的来源比较发现,工业和能源是其最重要的共同来源。  相似文献   
24.
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战略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新世纪国家海洋战略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主体和发展重点,并就如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不力,存在法律缺失、多部门管理、中央和地方权责不清等问题。总结了近年来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理论进展,梳理了美国、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滨海湿地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机制、决策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提升滨海湿地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6.
重点探讨了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沉积柱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无机氮的影响较弱,这可能跟本区受径流输入的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弱有关。上层样品(0~10 cm)中长链正构烷烃占优势,奇偶优势显著,反映了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藿烷、甾烷的组成则显示该段样品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热成熟度;且姥鲛烷(Pr)/植烷(Ph)比值大于1.0,指示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这相对不利于海洋源有机质的保存,从而凸显了陆源有机质的贡献。在10~20 cm之间,沉积环境由相对偏氧化向偏还原过渡;20 cm以下表现为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成熟度较低。中、下层样品中正构烷烃多呈现双峰分布,短链烷烃具有一定的偶奇优势,这可能主要跟海洋浮游生物、藻类及微生物的贡献有关。与渤海烃类化合物的沉积记录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沉积柱中烃类化合物主要跟历史时期不同来源物质的输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而南黄海沉积柱中烃类化合物的特征则主要反映了沉积环境和微生物作用对有机质的埋藏保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7.
利用次网格技术模拟华东地区大气硫氮沉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体健  张艳  杨浩明 《高原气象》2006,25(5):870-876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区域酸性沉降模式系统中引入次网格处理技术。通过4种次网格方案模拟结果的相互比较,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利用最优次网格方案,选取华东地区为例,进一步模拟研究大气硫氮沉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就干沉积速率而言,以细网格方案(水平分辨率25 km)为参照,采用次网格方案比粗网格方案(水平分辨率75 km)有明显改进,其中“次网格风速与摩擦速度之积为常数”为最优次网格方案。华东地区硫的年总沉降量是1.92 mt(1 mt=106ton),氮的年总沉降量是0.65mt。华东地区硫化物(SO2、硫酸盐SO42-)干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49%,氮化物(NO、NO2、硝酸盐NO3-)干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80%,可见干沉降在大气沉降中具有重要地位。华东地区总的大气硫、氮沉降量中,70%以上到达有植被覆盖的土壤生态系统,这将对农田、草地和森林的硫素和氮素平衡有重要影响。此外,华东部分地区的硫沉降已经超过了临界负荷,而氮沉降尚未出现超临界负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8.
浑善达克沙地起沙率和起沙量的估计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起沙通量模式和地面起尘半经验方案,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地表的临界起沙风速及沙尘天气期间的起沙通量,以及地面尘排放总量及其平均年增长率。计算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2001年春季地表临界起沙风速为5.61 m.s-1,沙尘天气期间平均起沙通量为4.40×10-7g.cm-2.s-1;1999年该沙区起尘量约占我国北方起尘总量的2.4%,春季起尘占全年的57%;1986年和1999年起沙总量分别为3.73×105t.a-1和4.87×105t.a-1,其平均年增长率为2.07%。  相似文献   
29.
区域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特性决定其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区域规划环评中空间尺度与基础数据的关系、空间尺度与显著环境因子识别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空间尺度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上海高桥镇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05年)和"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2010年)为例,通过对比方法,进一步说明空间尺度与显著环境因子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环境影响预测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数据收集、汇总是区域规划环评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不同类型的基础数据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需要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和评价要求,合理选择数据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分辨率。区域规划环境评价应根据本身的层次、涉及范围,筛选出合理的显著环境因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尺度上环境空气质量预测评价的结果侧重于总体描述、解释污染物散布的宏观空间格局和趋势,而在小尺度上则更有利于揭示局地精细化的污染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30.
许多证据表明缓慢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重要诱因,尽管以临界流速和水体置换为基础的流量管理实践在水华控制中已见成效,但受限于水动力对藻类生长小生境的干扰机制尚不明晰,长期的流量管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长期野外观测、围隔实验和室内模拟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水动力对藻类影响机制的讨论为依据,从细胞学角度提出了水动力对藻类生长影响的3种不同的概念机制,即低强度的水力扰动导致藻细胞外扩散层厚度变薄,有利于周边水体向藻细胞输送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生长;中等强度的水力扰动导致藻类营养盐吸收及光合作用能力受损,抑制藻类生长;高强度的水流剪切导致藻细胞壁破损.基于该机制认为流量管理中临界流速应分别从水体置换和细胞学两方面考虑.研究结果可为流量管理中控制藻类水华暴发和维持水体水质的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