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北极盆地(包括巴伦支海、北格陵兰Wandel海盆地和加拿大北极区)是一个宽广的陆缘海,从东部Novaya Zemlya一直延伸到西部Sverdmp盆地。斯瓦尔巴特群岛晚白垩世Helvetiafjellet组、加拿大北极区Isachsen组、北格陵兰LichenRyg和Ladegrdsell组均沿该陆缘海西侧沉积。  相似文献   
22.
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在入海口附近分叉,其中Tien Lang断层折向NE,呈马尾状展布;在莺歌海盆地内红河断裂带分支为A(Ⅰ号断层)、B、C和D(莺西断层)4条断层,其中A断层是最主要的一条分支断层.莺歌海盆地内的分支断层均呈近NW-SE走向,延伸420~500km,其地震解释剖面上发育的典型花状构造和马尾状Tien Lang断层共同指示该断层具有走滑运动性质;红河断裂带对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沉积中心变化规律揭示红河断裂带在30~15.5Ma期间具有左行走滑运动性质,15.5~5.5Ma期间为左行向右行转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作用,5.5Ma以来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23.
24.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8,自引:5,他引:168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25.
本文根据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论述了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该区活动陆缘残片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和泥盆纪、石炭纪深成岩组成。这些不同时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揭示出该区弧岩浆前锋带的演化具有向南逐渐迁移的特点。这些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和深成岩在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方面都类似于钙碱系列弧岩浆岩。它们的这些特征,结合它们的区域地质背景,使我们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它们的形成演化与以南侧康古尔塔格碰撞带中的洋壳残片为代表的古洋岩石圈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有关;它们很可能是出露在阿尔泰山南侧、蒙古南部和大兴安岭中部等地的类似杂岩一起构成了古亚洲洋中西伯利亚古板块活动陆缘;该活动陆缘的发育,提示出古亚洲洋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在奥陶纪至古炭纪期间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26.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与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安盆地是其东侧万安走滑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所派生的扭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走滑拉张盆地。NE、NEE和SN向的断裂是盆内最主要的断裂,它们在盆内局部形成"三隆四坳"的格局。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初始裂谷作用、裂谷发育(第一阶段裂谷作用)、裂谷后早期(第二阶段裂谷作用)、构造反转和裂后期(区域沉降阶段)等几个阶段。根据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中叠加速度建立的时-深关系,在该盆地可划分出4个巨层序界面:MB1,声波基底的顶部(前古近纪);MB2,渐新世顶部(24Ma);MB3,晚中新世(8Ma);MB4,早上新世(4Ma)。每一个巨层序界面(MB)之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巨层序(MS),从老到新依次为MS1—MS4。盆地晚始新世—渐新世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晚中新世时经历了非海相-海陆交互相-陆架沉积体系的过渡;中新世—早上新世为碳酸盐岩-浅海陆架-三角洲沉积体系;早上新世—第四纪为陆架-陆坡-深海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7.
根据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将古近系恩平组分为3个三级层序PSQ1、PSQ2、PSQ3。基于建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开展了岩石物理分析、分频处理、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等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不同岩性与波阻抗的对应关系,强振幅对应于砂岩,弱振幅对应于泥岩;2地层切片指示研究区西部多为条带状分布的振幅异常,东北部为朵叶状分布的振幅异常;3恩平凹陷北部PSQ1、PSQ2层序发育扇三角洲相,PSQ3层序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恩平凹陷西部在整个恩平组沉积时期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 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 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 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 000 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 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相似文献   
29.
Amerasian盆地东部为加拿大深水盆地。通过正负地貌构造对比,证实该盆地西部为复杂地形。后者主要是Lomonosov海岭、Alpha海岭、Mendeleev隆起、Arlis高原、Chuk-chi冰盖和Northwind海岭。实际上,本地貌构造单元与Makarov盆地和一些更小的沉降区整体代表一个超深陆架。该陆架连接北美和亚洲大陆,属于浸没于水中的Hyperborean地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0.
联合国海洋法76条款、国际极地年和较高的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引起人们重新对北极地区感兴趣,由此促成近几年来对该区新的野外研究和取样工作,进而加深了环北极部分区域构造发展的理解。然而,在其它区域却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例如,对发育在北极残余洋的加拿大盆地的构造了解甚少。该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95年彭罗斯会议上提出的,目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